第(2/3)页 太宗皇帝一共有四个儿子,黎宜民,黎濬,黎克昌和黎思诚。 黎思诚年纪幼小,分封在外。 没有威胁。 对他皇位有威胁的,一个是太子黎鐉,一个是有贤王之称的黎克昌。 结果让这两个人都跑了! 而天已经亮了,派人出京去杀也已经来不及了。 他要准备登基,让黎朝百官朝拜,认可他这个新皇帝。 黎朝政事院此刻已经大乱了。 政事院相当于大明的阁部。 因为前些年太后执政,所以权力都在阮氏手里。 黎朝的政治,和大明又不一样,但又很类似。 皇帝权力不大,权力都掌握在权臣手里,权臣又是世家,世家是有封地的,属于半分封半封建社会。 权臣都有封地,杀了一个权臣,也不会抄家灭族,过几年之后,这家人还会诞生新的权臣。 安南国史,皇位总是在这几家里轮流转。 就是这个原因。 有点类似两晋南北朝,但又处处学大明,大明好的地方没学来,坏的全都学来了。 “谅山王夺门自立,朝廷又是一片血雨腥风,不如请黎银回京,主持朝政。”丁列提出建议。 丁列,是黎朝的大功臣,被赐姓黎,被授予穿红绯的特权。 黎银也是可穿红绯衣服的权臣,他是被赐姓为黎。 当年黎银和郑可争权,以郑可获胜而告终,黎银遭到贬谪。 后来郑可被冤杀,黎银也没得到启用。 郑可,在黎朝的地位,相当于大明的徐达,当世的于谦。 他率兵攻占了占城国的王都,藩属占城全是他的功劳,他是黎朝太祖黎利的同乡,跟着太祖建立的黎朝。 最后被太后阮英诛杀。 黎濬得不到禁卫的心,跟冤杀郑可有直接关系,郑可是黎朝的地位比于谦还高。 阮英为了效仿大明,用文官制衡权臣,所以冤杀郑可,导致大失人心。 “不可,既然是血雨腥风了,如何还能火上浇油?”阮炽反对。 阮炽是阮英的族人,可谓是后党。 他都不着急,别人急什么? “走一步看一步吧,新帝登基,大家见机行事便是。” 政事院诸臣彼此防备,总觉得黎宜民是谁放进来的,但又具体不知道是谁。 “诸位,时辰差不多了,该入宫了。” 政事院气氛诡异。 陆陆续续入宫。 而此时,黎鐉正在苦苦哀求边永:“求上国做主!” 若无天朝使者在此,黎鐉早就被杀了。 历史出现了小小的转折。 边永和潘本愚对视:“请王子殿下暂且回避,本官要和同僚商议一番,再做决定。” 把黎鐉请出去。 边永又急又怒:“安南怎么也有夺门之变呢?” “这安南真是什么都学,倭郡王的夺门之变,他们也去学?” 潘本愚也慌了:“逯副指挥使,你快说句话呀,那谅山王之前是怎么和你联络的?” 逯杲也觉得不可思议。 大明也有夺门之变,差一点点就成功了。 安南的夺门之变,眨眼就成功了。 一百多人,就打进了安南皇城里,杀掉了皇帝满门,哦,太子侥幸存活。 说这里面没鬼谁信呢? 就说大明的紫禁城,若无门达开门,谁能打开落钥后的紫禁城? 安南国也是同理。 其宫城效仿紫禁城而建。 所有规矩,都是和紫禁城一样的,几时落钥,都是一样的。 倭郡王用大炮轰,都轰不开宫门,可见宫门建造之坚固。 偏偏黎宜民带着一百多个人,穿过一道道角门,悄无声息地进了皇帝的寝宫,把皇帝脑袋剁下来。 家人们,敢想吗? 安南也发生了和大明一模一样的夺门之变。 “两位大人,您们想过,夺门背后吗?”逯杲忽然问。 边永和潘本愚都是进士,又宦海沉浮多年,自然看透其中深意。 “你的意思是,是权臣操纵这场政变?”边永皱眉冥思。 这一点就和大明不一样了。 大明没有权臣,也没有诞生权臣的土壤。 但大明有一个比权臣更可怕的集团,文官集团。 “安南郑可的死,是整件事的导火索。”逯杲认真道。 这段日子,他把安南政局摸透了。 没错。 太后阮英杀了郑可,想用文官制衡权臣,走大明的路子。 但是,太后牝鸡司晨,又不掌兵权,杀了一个权臣,只会让其他权臣,人人自危。 这就导致了,太后和权臣发生激烈的矛盾。 从而,权臣迫使太后阮英撤帘,还政于皇帝黎濬。 黎濬刚登基还算听话,但近来野心暴露,虽装出一副醉生梦死的昏君模样。 可他攻克占城国王都,吞其领土,野心勃勃,并逐渐用自己的人掌兵权,大有收权之意。 他就像是一只嗅着血腥味的狼,苦苦寻找夺回权力的机会。 所以,权臣担心黎濬掌权后,会大肆杀戮权臣。 就导演一出皇家自相残杀的一幕。 做大黎宜民的野心。 让黎宜民进宫,杀戮皇帝,然后再通过权力,控制黎宜民,等于换了一个傀儡。 “安南,酷似大明,却终究不是大明!” 边永叹息:“权臣左右朝局,乃天下大患啊。” “边大人,现在不是悲天悯人的时候了,咱们该怎么办啊!”潘本愚苦笑。 边永则看向逯杲。 “哼,照本官看呀,安南越乱越好。” 逯杲冷笑:“咱们出使安南的目的,就是让安南自乱,甚至让整个中南各国,全都陷入内乱,彼此攻伐,民不聊生,给大明赢取休养生息的时间。” “安南权臣放任黎宜民杀戮安南王,咱们却保下了黎鐉。” “本官看呐,这王子肯定能卖上一个好价钱。” 边永以为逯杲想左右安南朝局政斗呢。 却没想到,话锋一转,要卖掉换钱? “边大人,咱们在安南势单力孤,如何左右朝局?”逯杲苦笑,他倒想,问题没这个实力呀。 他也想让黎宜民和黎鐉斗个你死我活,大明渔翁得利。 问题是大明在安南没那么大的势力。 除非方瑛派兵攻打安南,派军驻扎在安南。 但是,福兮祸所依,那样的话,反而会让安南拧成一股绳,大明威望迅速暴跌,得不偿失。 潘本愚却颔首道:“逯大人之意,和本官契合,咱们出来是找粮食的,只要安南肯给咱们粮食,何必搀和安南朝局之争呢?” “不止粮食,人咱们也要。” 逯杲坏笑道:“最好弄些娘们回去,移民去广西的百姓,找不到媳妇,把安南妇人卖给他们当媳妇,转手大赚一笔。” “这样一来,安南就男多女少,过个几年,怕是还会打仗。” “有大明从中斡旋,血不流干,就不会停止。” 潘本愚跟着笑了起来。 边永却在深思。 “边大人有何高见?”逯杲收敛玩笑之色,正色问。 边永斟酌道:“安南若内乱,就不能为大明驱使,攻伐暹罗了。” “咱们的首要任务,终究是种子,需要西夷把种子运送到大明去。” “其次才是搞乱各国政治。” “安南内乱后,咱们的计划就被打乱了。” 边永来回踱步:“本官在想,该不该扶持占城国复国呢?” “绝对不行!” 潘本愚厉色道:“若容忍占城国复国,他日天朝兵临城下,难道又要再灭一国吗?” “可占城国终究没灭,还有安童一地,国祚尚在。”边永在想如何让大明利益最大化。 “下官不同意让占城国复国!”潘本愚态度坚定。 占城国王都被攻克是正统十一年的事。 当时倭郡王还下旨,勒令安南国退兵,但遭到了无视。 但在大明归档里,是这样记的:安南国并未全吞其土,以藩属国视之。 这是占城王自己上的奏疏。 大明也没派人核对过。 其实核对也没用了,从大明撤离交趾之后,在三宣六慰的影响力已经日渐衰微了。 如今能左右安南局势,主要是广西陈兵十万,再者安南发生夺门之变,给了他们机会,阴差阳错而已。 所以,大明国内还认为,占城国并未灭亡,只是领土缩小了而已。 大明的地图也没更改。 用的还是永乐朝的地图。 其实整个中南半岛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吴哥王朝灭亡了,占城国名存实亡了,甚至麓川王国也摇摇欲坠。 大明都不知道。 边永也是最近才知道的。 他正在重新编书,让大明知道中南半岛的真实情况。 “两位莫争了。” 逯杲道:“两位,咱们可重蹈交趾省覆辙。” 边永和潘本愚一愣。 大明为什么放弃了交趾? 就是交趾百姓天天叛乱,大明砸进去海量的钱粮,还是无法彻底汉化其民,也就放弃了。 “你的意思是,让占城国一直乱下去,甚至乱到安南王都来!” 边永眼睛一亮:“若安南内乱,柬埔寨一定会觊觎安南国土,甚至远在海边的暹罗国,也会进来分一杯羹。” 这不就搞乱中南半岛了吗? “就这么做!” 边永拍板:“等安南事毕,本官亲自出使占城国,和占城王密谈,大明愿意支持他复国。” “不止如此,安南和柬埔寨也有领土纠纷,不如一并解决了。” 逯杲坏笑:“越乱越符合我大明利益。” 边永发现逯杲真是个人才。 在国内凸显不出来重要性,但出了国,到了安南,也是长袖善舞的人物。 重点是国内人才太多了,皇帝要求太高。 逯杲凸显不出来。 三月初一。 在安南早朝上。 黎宜民坐在龙椅上,穿着黎濬的龙袍,龙案上摆着黎濬的脑袋,还有他三个未成年的儿子的脑袋。 朝臣对着黎宜民山呼万岁。 “哈哈哈!” 黎宜民站起来,叉腰而笑:“这本该就属于朕的皇位,终于回到朕的手里了!” “他!” 他手指黎濬的脑袋:“不配为帝!” “陛下新嗣大统,当敬先君,而非指责先帝,此非仁君所为。”有正直的臣子劝谏。 安南官场上说的都是汉语,但什么口音的就无从考究了。 民间土人不会说汉语,因为不许他们说。 “是吗?” 黎宜民慢慢走下丹墀,走到那个大臣的面前:“你说他是先帝?看来你心中没有朕,只有他呀!” 忽然! 他一把捏住那大臣的脖子,使劲地掐:“那你就去侍奉你的皇帝去吧!” “啊!” 那大臣脖子突然被掐住,顿时不停挣扎。 但黎宜民性格残暴。 忽然松开了他的脖子,然后用膝盖使劲撞击他的面门,打了几下,人就不行了。 然后黎宜民就骑在他的身上,双手掐他的脖子,直接把这个大臣掐死了! 朝臣全都瑟瑟发抖,这是皇帝? “朕就如唐朝太宗皇帝!凭自己实力登基!” 黎宜民以李世民自比:“谁不服朕!” 这是个神经病吧? 丁列看了眼阮炽,这就是你选的人? 阮炽都懵逼了,这个黎宜民脑子有问题吧?哪有第一天登基,就擅杀大臣的,还用如此暴烈的方式锤杀? 唐太宗玄武门之后,就锤杀大臣了?还说自己不用传承,凭实力登基? 你他娘的看的那本地摊文学啊? “哈哈哈!” 黎宜民得意大笑:“还有谁反对朕?” “陛下圣明!”朝臣震恐。 有的人已经后悔了,还是黎濬当皇帝的时候舒服呀,起码没有性命之忧。 这是个什么玩意儿? 黎宜民也不再伪装了。 他本就是性情暴戾之人,这么多年委曲求全,已经把自己逼疯了,他早就已经疯了! 不过为了权势,伪装成正常人罢了! “来人,把他的尸体拖出去,喂狗!”黎宜民重新走上丹墀之上,坐在龙椅上。 “朕不是他!” 他指着黎濬的脸庞:“他是个懦夫,朕不是!” 朝臣看了眼殿外,都是黎宜民的人。 一个个持刀而立,刀刃寒灿灿,不知道该拿谁祭刀。 “朕听闻,景泰八年初,太上皇发动夺门之变,试图重登帝位,被当今皇帝击退,并大肆收权,才有了如今的景泰之治!” 黎宜民不装了,摊牌了:“朕欲效仿天朝皇帝!” “尔等今日就在这殿中自守。” “朕去做该做的事情,大权稳固,再放尔等归家!” 第一件事,就是杀死太后阮英,和太子黎鐉。 第二件事,就是掌兵权。 黎濬是半傀儡,压根就没皇权。 黎宜民想夺回皇权,就得大肆屠戮朝臣,绞杀权臣,效仿朱祁钰,掌兵权,再收皇权。 丁列欲言又止,您登基第一件事,不应该开太庙,告知列祖列宗吗? 哪有上来就开杀?然后一直杀的? 脑子瓦特了? 黎宜民已经走出了大殿。 直奔后宫而去。 先杀太后阮英! 而太后宫殿之中,阮英知道黎宜民攻打皇城杀戮皇帝,便知道自己必死。 她让太监动手,杀死自己。 等黎宜民进殿时,只看见一具尸体。 “谁杀的?”黎宜民面露凶光。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