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1章 二十天平柬,连锁反应-《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


    第(2/3)页

    对暹罗而言,利大于弊。

    坐在御座上的刘珪,满脸愤恨:“明皇不讲道理,侵吞属国,我们该自立为帝,不再依附大明!”

    暹罗朝堂上一片沸腾。

    诺元和瓦理对视一眼,也许这是暹罗吞并柬埔寨的好机会。

    而驿馆里。

    大明派来七十二个有识之士,帮助暹罗汉化。

    也收到了大明攻占柬埔寨的消息。

    “中枢为何忽然用兵啊?”

    有人愤懑:“汉化暹罗,本就难之有难,我们刚有了头绪,暹罗上下愿意汉化,为什么忽然打仗呢?”

    “是啊,天下人皆是人,陛下为何偏偏要行霸道,而不行仁道呢?”

    驿馆里,也沸腾起来。

    祁顺却摆摆手:“还记得,吾等出京时,姚阁老如何交代我们的吗?”

    他头脑冷静,认真分析:“姚阁老亲口告诉咱们,五年内,不会打仗。”

    “可忽然打仗,你们就没想过,国内是出现了不得的事了吗?逼着中枢开战吗?”

    “未必,陛下好战,若陛下一意孤行,朝中无人劝谏陛下,岂不就打了?”

    有个官员不满道:“若我进都察院,必劝谏皇上不战。”

    “计昌,动动你的脑子。”

    祁顺不满道:“此等战争,若非迫不得已之事,朝中岂会无人劝谏?陛下哪次没听劝谏?”

    “必是国内出现了不得的大事,才迫不得已发动战争的。”

    计昌是景泰九年进士出身。

    “都别吵了。”

    杨士倧道:“中枢决定开战,肯定有中枢的深意在里面,吾等在暹罗推行汉化,是我们的本职工作,我们不在都察院,也不在地方为官,只是使臣罢了,无权干涉中枢决断。”

    计昌不爽,他认为都察院的人不能劝谏君王,要他们有什么用?

    正说着呢。

    就有太监来宣祁顺等人入宫觐见。

    “大家照常工作便是,本使入宫向暹罗王陈述利害。”

    祁顺、杨士倧、计昌等几人入宫见暹罗王。

    大殿内讨论得十分热闹。

    祁顺入殿行礼。

    “贵使,孤未闻听真腊王哪里开罪过上国,为何上国发天兵而伐下国呢?”刘珪直言不讳。

    祁顺行礼:“回禀王上,外臣也是刚知道此事。”

    “吾等虽不在天朝,但亦知陛下非无道昏君,阁部重臣也不是奸邪佞臣,伐柬之事,怕是另有原因。”

    “请王上稍安勿躁,待外臣上疏陛下,自然得知原因。”

    刘珪很清楚,祁顺这个人一点都不好打交道。

    他和边永不一样,边永是个纯使臣,而祁顺则是政客,还是个心思很坏的政客。

    他看向计昌:“计先生,您说呢?”

    计昌说话公道,言辞之中多有怨怼明皇,所以他特意诏来,看看计昌怎么说。

    祁顺看了眼计昌。

    计昌则道:“回禀王上,大皇帝陛下做事由心,身为人臣不敢揣测天心。”

    “但伐柬之事,理不在大明。”

    “外臣会上疏给陛下,请陛下给下国一个完美的解释。”

    祁顺顿时怒视计昌,这话能随便说吗?

    刘珪脸上则露出了笑容,看看,连伱们明臣都觉得大皇帝做错了。

    “王上!”

    杨士倧出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柬王乃陛下分封而已,他之土,实则大明之土,陛下之私产。”

    “外臣说一句僭越的话,此时殿中所有人,皆是陛下私产。”

    “陛下想杀便杀,此乃由心,也是天理。”

    刘珪跟吃了死苍蝇似的。

    明皇霸道,明臣也霸道,还是计昌看着舒服。

    “计先生,您觉得呢?”刘珪看向计昌。

    “杨先生这番说辞,话糙理不糙,天下皆是陛下私产,这是真的。”计昌认真道。

    刘珪脸色难看。

    诺元轻咳一声,别被他们带节奏啊。

    大明攻打柬埔寨,对咱们来说是好事。

    “那柬王之事,难道就任由大明侵吞了真腊?”刘珪不满。

    “王上,请纠正一点。”

    杨士倧道:“真腊乃陛下私产,不是侵吞,不过收回去了而已。”

    你大明是无赖吧!

    你们什么时候占领过真腊?

    说交趾是你们的,可以,占城你们硬讹走了,反正占城王找不到了,也算你们的!

    可柬埔寨不行啊,柬王还活着呢!

    怎么也是你们大明的了呢?

    “依杨先生之意,我大城也是陛下私产了?”瓦理问。

    杨士倧认真道:“自然。”

    “法理何在?”瓦理皱眉。

    杨士倧道:“明承元制,我大明理所应当继承蒙元疆域,曾经被蒙元统治过的疆域,法理皆在大明,这一点贵国尚有异议?”

    “你暹罗是否曾是大元疆土之内的一份子?”

    “再退一步说。”

    “你暹罗乃我大明属国,何为属国?”

    “属国,便是我大明是一等公民,你属国人乃二等公民,仅此而已。”

    杨士倧认真道:“所以陛下赐恩,让暹罗人汉化,变成一等公民。”

    暹罗朝堂上都快气炸了。

    大明这就摆明了耍流氓啊。

    反正我大明就占了,占了就占了,我们还有理,气人不?

    出宫的时候。

    祁顺和计昌低语:“你怕是开罪了暹罗王。”

    “切,我毕竟是明臣,我上面只有一个皇帝,哪来的一个什么王上?唱双簧而已,他真信了?”

    计昌性子是直,但他不傻。

    谁愿意脑袋上放一个老爷子啊。

    “柬埔寨被占,咱们怕是也要回国了。”祁顺叹息。

    若真给他们五年时间,还真能汉化暹罗。

    “大明一定是出事了。”

    杨士倧苦笑:“我猜应该是闹饥荒了,中枢不得不侵吞柬埔寨,咱们自己来种地。”

    祁顺叹息:“陛下虽是急性子,却虚怀若谷,姚阁老给咱们五年时间,显然当初的计划就是五年。”

    “忽然攻柬,必然计划有变。”

    “咱们也收拾收拾,等着圣旨到了,就离开吧。”

    和暹罗一样,老挝也被吓到了。

    大明兵锋之凶,亘古罕见。

    老挝可被柬埔寨打得够惨的,结果大明只用二十天就攻克了柬埔寨,他比暹罗知道的还多,大明只用了九万大军啊。

    九万人,二十天打平一国。

    老挝能顶住几天呢?

    柬埔寨是弱国,老挝就是个弱中弱,若非地理优势,又特别穷,没人愿意要,否则早就被人打爆了。

    而在金边。

    郭登和李震商议,柬民太多了,这次没行屠杀之策,主要是兵力不够。

    很多地方传檄而定,还来不及派人去收降呢。

    看似大局已定,其实危机四伏。

    柬王已经死了,被他几个儿子杀死,然后抢掠一番,献上降表,只求大明不要收走他们的家产。

    郭登懒得管他们。

    攻下柬埔寨很容易,难的是如何安置原住民,如何将柬埔寨变成汉地。

    “请圣上派船来,全都运回大明。”

    郭登沉吟道:“送去交趾不行,这些人会逃的,逃进森林里,可就不好找出来了。”

    “想个办法,把他们骗上船,然后运走,若大明不需要,统统丢海里去。”

    李震倒吸口冷气,读过书的人是真狠。

    “先别废了他们的王,扶持一个当柬王,然后派他们的军队下去,把人往船上装,运回大明。”

    郭登传信给朱英。

    朱英也十分繁忙,中枢下旨,严令交趾耕地面积翻倍,只能派人进去砍伐森林。

    江南移来的老爷们不干,原广西军的军爷们也不干,就得苦一苦奴隶了。

    又担心奴隶跑,只能安抚奴隶,多给奴隶一些钱财,并允诺给他们分房分地。

    但进境还是太慢。

    朱英直接摊牌,给每户每家摊牌任务,完不成的就严惩,必须在明年雨季之前,把森林清理出来,变成生地。

    收到郭登的信,朱英想要一百万人,砍伐森林。

    也让郭登多留一些人,开拓森林用。

    剩下的则往大明运。

    江南释放出这么多佃户,需要奴隶填充,既然是奴隶,死了就死了,造反不了的。

    十一月二十。

    朱祁钰收到了捷报,大明彻底占领柬埔寨。

    战损极为惊人,战死了一万两千人。

    以明军的战斗力,打柬埔寨这样的弱国,死了这么多人,是巨大的战损了。

    若不是临时起意,估计没什么损失的。

    战争已经打完了,贵州军才到,朝鲜军还在路上呢。

    “老太傅,叶卿,该不该屠?”

    朱祁钰看向胡濙和叶盛。

    “还屠?”叶盛正看着捷报,后面是朱英的分析。

    朱英认为可以驱使土著去砍伐森林,或者移回大明充作奴隶。

    “郭登估计,柬埔寨估计有三百到五百万人,这么多人啊,若钻进森林里怎么办?”

    “咱们的人移过去,若日日受袭扰,如何安定生活?”

    “人太多了,明军太少了,怎么抓奴隶啊?”

    “那是人,人家会站着让你抓吗?”

    “想得倒美!”

    朱祁钰觉得朱英异想天开。

    就算抓,能抓多少,运来运去的不花钱啊!

    再说了,治柬还得用钱,不把这些人屠掉,哪来的钱治理柬埔寨?像朝鲜那样?朕搭进去多少钱?到现在还不能自给自足呢!朕都后悔了,干脆屠了多舒服!

    “陛下,您想过老挝、暹罗怎么想吗?”

    胡濙缓缓开口:“老挝被这一战震慑,老臣估计,有投降之心。”

    “而陛下这一屠,怕是老挝是死了心和大明抵死相抗了,老挝地形如云贵,需要耗费多少人命才能荡平老挝呀?”

    “大明占据柬埔寨,本就不占法理,无故出兵,在下国已经尽失人心了。”

    “如果再搞屠杀,各国闻明而恐惧,日后如何统治诸国?”

    “陛下,人言可畏啊。”

    “老臣看朱英的办法就不错,换个名字,别说是奴隶。”

    “再给柬人发钱,驱使他们去开垦森林。”

    朱祁钰挥手打断,语气不善:“老太傅,您说得容易,钱从何来呀?”

    “就说这攻柬之战,朕花了多少钱?”

    “才九万人,还没有后勤的九万人,朕花了700万啊!”

    “老太傅,按照您的说法治柬,怕是要三千万!”

    “朕哪来的三千万给柬埔寨?”

    “是朕疯了?还是您疯了?”

    “那么多钱,够朕把东察合台汗国打下来了!都花不了!够朕养一百万骑兵了!”

    打仗,其实是本经济账。

    为什么这次伐柬之战,无人反对,朝野一心?

    就是因为江南是火药桶啊,必须转移火药桶,皇帝不在南京,谁管火药桶会不会炸呢,关键皇帝在南京呢。

    所以打柬埔寨,上下同心,很快就攻克了柬埔寨。

    可是,钱是朱祁钰自己掏的,谁掏谁痛苦。

    “您只看朝鲜稳定。”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