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结果,今年还没过完呢,就达到了4700万! 超过5000万肯定没问题了。 主要构成是商税和关税。 完全低估了关税收入,开海之后,无数商贾下海经商,也间接导致,大明范围内所有属国的外贸崩溃。 以前属国,像暹罗、吕宋、满刺加的商贸,卖的都是大明商品,以前大明闭关锁国,富了他们。 现在大明开海了,不但开海,还不断探索海洋,这就吸引了大批商旅来大明直接贸易,避免中间商赚差价。 自然贸易额激增了。 还有一点,就是大明鼓励南木北运,加强南北沟通,彼此融合,这才有了商税、关税的井喷。 李秉还想说,财部预计,今年的财政收入,可能要超过5500万,还有可能更多。 “陛下,有钱也不能霍霍吧,有了这笔钱,修缮黄河的进度也能加快,今年又征召了一批人,把辽宁的河道修缮一遍。” 耿九畴脸上藏不住笑容,有钱腰杆就硬。 唯一遗憾的就是,财部分走了户部的一部分权柄,这让他很不爽。 马昂笑道:“陛下,修缮全国河道的工程,又能缩短两年。” 朱祁钰对进度十分满意。 “所以呀,征兵就多掏一点,内帑和户部都不差这点银子,这两年都有灾,百姓日子不好过。” 征兵的事,也就定下来了。 明年雨季之后,投入婆罗洲和吕宋。 “马昂,工部设计的城池,真不错。” 朱祁钰在京畿转了一圈,对城池的修建赞不绝口。 北京城,已经从原来的内城,多出了四个外城,外城又扩出四个外城,面积翻了十倍。 主要是天下官员的家眷迁过来,地方实在不够用。 又没有楼房住,遍地都是大宅子。 如果是这样设计的话,京师的饮水、粪便等问题,就会出大问题了,到了冬季取暖,又会出现大面积雾霾,影响生活质量。 工部并没有无限制的扩大城池。 而是建立卫星城,分担人口。 正常说像通州、宛城什么的,都能扩进北京了,但马昂主持的工部则没有,在道路交汇处,建立城市。 是城市,城墙围着的坊市,很少有人居住,都是商店、坊市,附近的人白天进来买东西,晚上则离开。 北京城也不是一味扩张的,而是留出缓冲带,中间种植树木,间隔农田,再到下一个城市。 围着京师,建立了无数小卫星城市。 这是马昂的规划。 让朱祁钰赞不绝口,在京师人口激增后,还能有序生活,不下降生活质量,水平真高。 “臣为朝廷尽心,不敢受陛下嘉奖。”马昂脸上涌现着得意。 像京师,根本供应不了二百万人的饮水。 也养不活这么多人,非要聚集这么多人,必须得大力依靠漕运,而漕运又贵,还需要常年维护。 干脆,把人口分散,分散在整个北直隶里。 距离京师又不远,京师又不用无序扩张,聚积太多人口,反而不安定。 关键这样一来,需要的官员还多。 说到环境问题。 朱祁钰又问:“去年风沙大不大?” “大,虽然种植了大面积的树木,不允许砍伐,但保护水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马昂回禀。 “是啊,破坏容易,治理难啊。” 朱祁钰道:“慢慢来吧。” “两年过去了,这大明真的不一样了。” “诸卿,这里面都是你们的功劳啊。” “朕都看在眼里的!” 朝臣又跪下谢恩,皇帝这点特别好,不吝惜奖赏。 “治理哪有那么容易的事。” “就像打仗,想听到捷报,就得有耐心,谁能保证出兵就一定打胜仗呢!” “打了败仗也不能着急,慢慢来,总会赢的。” “治理天下也是同理,慢慢来,就能看到成效了。” 朝臣又磕头。 这就是皇帝的好,能够理解,但谁也不能骗他。 岳正骗他,被抽了十鞭子,就是下场。 只要和皇帝说实话,让皇帝知道自己掌控天下,那么他就会十分大方,心情也好,百官日子也好过。 “对了,朕之前许诺去边疆历练的举人,三年之期到了,朕打算明年赐恩科,让这些人考一次进士。” 朱祁钰问:“诸卿意下如何?” 自然没意见了,都是答应好了的。 但录取的不能那么多,要按照比例录取。 “礼部准备吧。” 朱祁钰站起来:“朕这大殿暖不暖和?” “陛下,这暖气片甚是好用,老臣家中也加装了,在外面烧煤即可,屋里没那么多黑烟了。” 李贤笑道,这暖气片是皇帝在六月时候传旨,让宫中加装的。 朱祁钰走下来,看着玻璃窗,透过窗子看不到外面:“诸卿家中,都用玻璃窗了吗?” “回陛下,如今小玻璃便宜,但大玻璃还是比较贵,是以家中大玻璃少,小玻璃多。”李贤回禀。 朱祁钰笑道:“朕这玻璃呀,花了17万两啊。” “陛下,当时价格确实高。”李贤回护了一句。 “现在需要多少钱啊?” 乾清宫的玻璃,是五颜六色的,半透明,又看不清里面有什么,这叫防偷窥。 总不能让人偷窥皇帝在里面做什么吧? 李贤看向耿九畴。 耿九畴咬牙道:“回陛下,现在也需要七八万两银子。” “两年不到,亏了十万两?” 朱祁钰语气玩味。 朝臣心中惴惴,难道要肃清贪腐吗? 朱祁钰环视一周,嘴角翘起:“什么东西不贬值啊?亏了就亏了,以后赚回来便是。” “诸卿可否学西学了?”朱祁钰走回丹墀,坐在御座上。 肯定是学了的。 毕竟都是爱书的人,翻译过来就看看呗。 “诸卿怎么看西学?”朱祁钰肃然道。 白圭率先发声:“所谓西学,包括大明外的各国之书籍,如今在大明泛滥的,多以印度、大食、西班牙、葡萄牙、荷兰、意大利等国书籍最多,其他国家的书籍不多,或者雷同的多。” “其中,印度、意大利等国,以数算、医书更厉害,大食书籍驳杂,但融贯东西,值得阅读。” “论文化,各国皆不如我国。” “而论数算、医学、会计、天文、地理、物理、化学、机械等小道,我天朝确实不如他们。” 在这一点上得承认,不如就是不如,学就是了。 朱祁钰微微点头:“接着说。” “陛下曾经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臣却觉得,这句话有误,当是以中学为本,融以西学,将其他诸道,汇入儒道之中,集大成最后炼化成一道。” 白圭的见解,在报纸上早就刊登了。 却很多人不认同,更多的人认为大明已经是最强的了,没必要学这些小道。 还有的人,认为可以全盘西化。 朱祁钰微微凝眉:“白卿的意思是,学以致用,化为己用。” 白圭点头。 “各地的报纸,朕都看的。” “在西学冲击下,儒学竟出现了颓势,这是朕没想到的。” “所以民间出现了很多焚毁西学,闭关锁国的说法。” 朱祁钰缓缓道:“朕觉得,有这想法的人,都是懦夫!没什么出息了。” “江南有这种想法的,朕都移去交趾了。” “那些懦夫是跟不上朕的脚步的。” “朕为什么重视西学呢?” “归根结底,就是有些方面,大明的确不如人家,但没什么丢人的,反而那些坐井观天,夜郎自大的人,才更羞耻、更丢人。” “不如他们,咱们就学嘛。” “比他们强的,就继续发扬光大呗。” “华夏就是这一点点,建造起来的,并辉煌了五千年的!” “就说西葡两国,来的人不足一千人,却能打下一个又一个殖民地,你们说说,难道不该咱们学习吗?” 朱祁钰道:“还有印度的外科医学,大食的外科医学比他们还厉害,成吉思汗的军中,就有大批军医,西方的外科医学,更厉害。” “咱们军中,军医水平多烂,不用朕说了吧?” “天文历法呢。” “景泰历,编纂几年了?才初步编纂成功,距离完全成功,还得需要多久呢?大明这么大,一个历法能通行全国吗?朕觉得不能!” “民间的发明就不说了。” “今年遍布各地的钟楼,人家一百年前就有了。” 朱祁钰道:“所以朕说,要学。” “白卿说的更好,以中学为本,融以西学。” “为什么诸卿就没想过,将这些东西,融入儒学之中呢?” 朱祁钰凝眉:“朕在南京,移民的时候,南孔入宫求朕,说南孔对大明的忠诚云云。” “朕考校他们几句话,却答不上来。” “你说说,朕该生气呢?还是无奈呢?” “孔圣人的话,朕都懂,他们却不懂,一天天干什么吃的?” 提及南孔,朝臣可就惊恐了。 皇帝在南京,一口气将南孔全都移走了,一个人都不留,千年家当,一分钱都没带走。 就是因为南孔,没通过皇帝的考校。 皇帝认为,南孔人不学无术。 但他不教育,把人移走,眼不见心不烦。 “老太傅当时劝朕忍一忍。” “朕怎么忍?” 朱祁钰站起来,目光凶厉:“老祖宗的东西,他们都不学了,反而躺在祖宗的功劳簿上,享受这人间富贵?” “凭什么?” “朕当时就说一句话,拆分移走,朕不想看到他们。” “朕后来了解得知,南孔还算好的呢,北孔,十几万人,能背下论语的,有几个?” “这样的蛀虫,养着他们干什么?” “这就是朕要说的!” “停下脚步,就会腐朽,要不停的往前走,去探索!去开拓!去创新!才能延缓腐朽的脚步!” “不要想着,躺在祖宗的功劳簿上,享受富贵!” “没人能享受得了几百年富贵!” “早晚是要被杀的!” “儒学也是!” “不进步就得淘汰!” “今天朕能扶持儒学,明天就有人推翻儒学!” “你们自己不努力,朕玩命扶持也没用!早晚有更好的思想,替代你们!” 皇帝带着怒气,朝臣虽没跪着,却都在思考。 儒学会淘汰吗? 以前认为绝对不能,但随着西学涌入大明,连带着的还有大量景教书籍,连带着伊教也有复苏之势,还有长袖善舞的喇嘛教,都在压缩儒教的生存空间。 “天下变了!” “要用新的眼光看待问题!” “以前,朕会说去开拓海洋吗?就算朕说,谁会听?还只会笑话朕,夜郎自大!” “现在呢!大明开始征服海洋!” “项忠提出的海权论,朕觉得非常好!” “各种发明在民间诞生,难道还能像以前那样,把他们挡回去,踩在泥里,不允许那些东西出现吗?” “做这些,不就是为了维护儒学正统吗?” 朱祁钰冷笑:“可时代变了!你们维护也没用了!朕维护也没用了!” “天下变了,朕得变,你们也得变,儒学也得变!诸子百家都得变!” “所以,以后不要想着压谁,要思变!” “不止是儒学要思变,法学要思变,思想要思变,天下要思变!” “朕要看到圣人的诞生!” “朕要看待百家争鸣!” “朕希望探索出一条,适合大明走向更深远的道路!” “明白了吗?” 朱祁钰当头棒喝。 朝臣跪伏在地:“陛下圣明。” “陛下之言,如洪钟大吕,臣回家便思索思想之事,如何才能让思想跟着浪潮走。”白圭立刻道,言语中带着得意。 皇帝同意他的学说,那么就证明,他的学说会成为显学。 朱祁钰点点头:“白卿这句话说得对,思想要跟着浪潮走,思想要不停变化,这才符合人性嘛!” “就说说诸卿,你们的想法,是不是一秒钟一样?” “从董仲舒独尊儒术之后,就开始压制人的思想,让人的思想变得一成不变。” “朕知道,这里面有好处。” “但这种好处,用了两千年了,用光了,用没了。” “现在得变了,新思想适应新时代,才能历久弥新!” 朱祁钰算把朝臣震到了。 皇帝离京两年,再见竟变成这样,谁也不知是好是坏。 倒是朝臣都在思索。 “朕让尚食局准备了晚宴,诸卿去偏殿休息一番,然后把家人宣进宫来,女眷去皇后宫中饮宴,诸卿就在乾清宫里饮宴。” 过了好半天,朱祁钰才道:“诸卿执掌中枢,劳苦功高,这场宴会,是朕感激诸卿。” 朝臣赶紧说不敢,却还在思考皇帝说的变。 以前真的不敢说变,因为儒家思想就是在压制人性、改变人性,把人捆绑在土地之上,虽然好统治,却会逐渐失去开拓之心的。 好处确实有,也很大。 坏处同样有,也很大。 朱祁钰认为的变,是在儒教思想上,进行推陈出新,再在儒教思想上,进行百家争鸣。 “一路奔波,朕明日休息一日,后日开大朝会。” 朱祁钰道:“在大朝会上,朕和诸卿好好聊聊,朕还有很多话要跟诸卿说,比如朕想征召一批外国人入朝为官,想派人去学习他们的文化,有很多事朕想听听诸卿的意见。” “都去休息吧,大朝会上再说,到时候让满朝文武都来,都讨论讨论。” “未来该怎么走,朕也不知道。” “未来的路在何方,朕需要你们和朕一起在探索,去思考,去走下去!” 朝臣谢恩后,去偏殿休息。 朱祁钰也活动活动,奔波实在是累挺,然后把董赐宣进来,询问皇家商行的情况。 而偏殿里,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该怎么变,如何变,在哪方面变,变到什么程度? 今天皇帝这番话,必然会在天下引起轩然大波。 但皇帝没说一定变,而是在讨论着该怎么变,这就把决定权交给天下人了,天下人一起摸着石头过河。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