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5章 大明帝国,前行道路上的指路明灯-《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


    第(3/3)页

    这话立刻引起朝臣的反对,认为官员经商,会导致朝政混乱云云。

    “反对经商四千年了,哪个官员没经商啊?”

    朱祁钰嗤笑,别说你们了,后世翻一千年,谁没经商啊?社会顶层,也掌握着商业顶层,哪个老百姓能干点大买卖?小买卖都干不了,说那些假的有什么用啊。

    这话让朝臣汗颜,满口仁义道德也就崩塌了。

    “以后就别说那些假大空的了,朕不是傻子,都看在眼里的。”

    朱祁钰直言不讳:“朱家得了富贵,你们自然也得跟着吃饱喝足啊,不然怎么为朕效力呀?这是人之常情,都能理解。”

    “皇帝不差饿兵。”

    “朕这个皇帝,就喜欢真实,赐给你们的就安稳的收着,好好经营便是。”

    什么平等啊,公平啊,都是骗傻子的,谁信谁是大冤种。

    朱祁钰道:“以后大家也别哭穷了,该穿的穿,该花的花,只要是朕赐的,就无罪。”

    “但不是朕赐的,自己掂量掂量吧。”

    朝臣又叩拜,心中惴惴。

    “第四件事呢,就要说回开海了。”

    “景泰朝能开海,诸卿居功至伟,仅凭朕一己之力,是无法开海的,朕心知肚明。”

    “诸卿的功劳,朕都记着呢。”

    朱祁钰道:“开海之后,就要涉及到最重要的关税了,今年财政收入,大多来自关税。”

    “但这关税怎么回事,诸卿该知道吧?”

    “都是朕从内帑掏出来的,商人才交几个钱?”

    “所以明年呀,要鼓励商人下海经商,去做外贸,和外国进行贸易。”

    这话立刻引起李贤的白眼:“陛下,南洋诸国,都和大明交恶,而西夷诸国倒是能贸易,又被梁珤给屠了,占了人家的殖民地,如今大明仅剩的贸易对象就是倭国,倭国还没钱,只能出人。”

    朱祁钰也尴尬了:“以后会好的。”

    “明年就朕派船队出使印度,打通和印度的商贸,这样就能越过东南夷,去和印度贸易了。”

    朝臣翻白眼,您是惦记印度的土地吧。

    印度的土地是真富饶啊,大明的粮荒,就靠印度粮食扛过来的,但陈嘉猷上疏说,印度饿殍遍地,因为印度也大旱,粮食都卖给大明了。

    但印度人的耕作方式,只能和周朝比一比了,大明起码领先他三千年。

    朝臣也眼馋,就是太远了。

    “朕开海是为了赚钱的,诸卿得想想,怎么从海上赚钱。”

    朝臣全都翻白眼,您把外部都快打烂了,谁肯和大明贸易啊,还赚个屁啊。

    除了捕捞海洋生物,还能干啥?您告诉我们!

    朱祁钰打个哈哈,也知道理亏,话锋一转道:“第五件事,就是盐政了。”

    “大明的盐价,肉眼可见的下调,真是好事啊。”

    “和盐政相关的,就是漕运。”

    “从景泰十二年初,就用江海并用的方式走漕运,虽然有点沉船损失,但成本确实在下降。”

    “而在运河上讨生活的人,也得到了妥善安置。”

    在运河上讨生活的人,估计有三百万人。

    一些被征召入伍,一些则被移走了,剩下的则是海运和漕运分开安置,虽有乱子,还在可控范围内。

    是叶盛主持此事,如今还没回来呢。

    朱祁钰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以后,漕运会逐渐取消,全部使用海运。”

    “等北方开垦出来,海运估计也用不上了。”

    若皇帝不去南京,不大杀四方,不把江南士绅移走,根本不可能犁清漕运的。

    漕运上关系着很多人的钱袋子,而那些人都去交趾了。

    所以漕运才能改海运,改得这么顺畅。

    “这部分支出,就大大减少了。”

    “再就是沥青驰道,水马驿站,这些都发展得不错,朕很满意。”

    “至于第六件事,朕想在百越、南洋建立两座都城。”

    朝臣顿时议论纷纭,建都可不是简单的事。

    皇帝在南京裁撤了南都的班底,到现在还没恢复呢,如果建都,就要出现四套班底呢?

    “一处选择暹罗境内,一处选择在婆罗洲。”

    这是朱祁钰深思熟虑的事情,既然大明有两京了,何不再建两京,变成四京。

    “南京的官吏班底,朕都取消了,以后也不设置了。”

    “其他两京,也不设官吏班底,只设行宫。”

    很显然,皇帝是看上了大城和渤泥王都。

    南京班底取消,这让朝臣想说道说道。

    但李贤使个眼色,今天不是讨论这件事的时候,等明日早朝再行讨论。

    “陛下,这建都之事,绝非小事,臣觉得还须详细讨论,再下定论。”胡濙开口。

    “依老太傅之意。”

    朱祁钰答应下来:“那就说说第七件事,从即日起,大明改名为大明帝国。”

    “不再是大明朝,也不是大明国,而是大明帝国!”

    朝臣立刻想到了罗马帝国,这是学西夷改的名字,无可厚非。

    “臣等没有意见。”

    朱祁钰又道:“全国刊印的书籍,报纸,皆要标注大明帝国四个字。”

    “书籍第一页,必须是大明地图,地图以宫中为准。”

    “大明龙旗所在,即是明土,一寸也不可丢失。”

    朝臣没有意见。

    “说到书籍啊,朕打算建立版权制度。”

    “所谓版权制度,就是防范抄袭、无用无意义的书籍、甚至反对大明统治的书籍,扰乱市场,不可刊印。”

    “礼部下设版权局,由版权局对天下出版社,进行注册在案,然后由出版社自己设立审核制度,只要不违反出版法的,就可刊印天下。”

    “刑部,出台一部出版法,详细规定,什么能出版,什么不能出版。”

    “包括报社,都得要建立审核制度。”

    这一点朝臣很支持,毕竟文字是雅事,那些抄袭、垃圾书扰乱市场,让文字变得恶臭不堪,多让人恶心啊。

    朱祁钰其实是想要版权。

    但现在还没到时候,只要宫中拿住天下书籍的版权,那么后世之君,就能躺在版权上挥霍了。

    “陛下,西夷的书怎么算?”胡濙隐隐猜到皇帝的想法。

    朱祁钰倏地笑了:“老太傅肯定和朕想一起去了。”

    李贤也想到了,狂翻白眼,陛下啊您可带个好头吧。

    “华夏历史源远流长啊,先贤多呀,那著作肯定也多呀。”

    “换上咱们的老祖宗名字,没问题吧?”

    “谁敢来大明打官司,朕就派兵灭了他们。”

    “诸卿觉得咋样?”

    朱祁钰笑问。

    您这是赤果果的剽窃,是抢掠!

    把不是自己的东西,翻译过来,变成自己的,然后派人去扯皮,就说这东西是华夏传下来的,一点脸都不要了。

    但我们好喜欢哟!

    “陛下圣明!”

    余子俊小声道:“陛下最好把他们的文字给烧了,这样就再也查不出来源头是哪来的了。”

    朱祁钰一拍大腿:“余子俊,这个出版局的重担,你就先担负起来,把天下各国翻译过来的书籍,统统冠上祖宗的名字,你来办。”

    余子俊是又无奈又好笑:“臣遵旨。”

    “所有书籍,没有在大明出版局报备刊印的,一概不许承认,只有在大明报备的,才是合法书籍!”

    朝臣狂翻白眼,您这是鼓励民间去抄人家的书啊。

    您的心眼有点歪啊。

    也没人觉得皇帝说的不对,天朝没听过的东西,其他国家通过了也不管用啊,因为我们是天朝上国啊。

    “翻译,不能马虎,词不达意的地方,要反复核对,不能着急,原本也要保存起来,不许损坏。”

    朱祁钰话锋一转:“既然说到了西夷的东西,那就得说说奴隶了。”

    “凡是在籍的奴隶,不能让他们掌握知识。”

    “除非立下功劳的,允许脱籍,否则不许掌握知识,不许生育,不许从军。”

    “而征服区的百姓,全部梳辫子,自称奴才,见人就打钎下跪,把胡人那一套,用到他们身上,必须要好好的奴役他们,让他们打心眼里认为自己就是奴隶。”

    想一想,以后奴隶都扎着狗尾巴,见着人就跪下打钎,奴才遵旨,好不好玩?

    三代之后,保证这些人打心眼里认为自己是奴隶了,这种烙印,是永远抹不掉的。

    李贤略微思考:“那就让他们穿胡服,做一个真正的奴才。”

    这话让朝臣哄笑。

    “阁部议定后,就开始执行,所有占领区的奴隶,都按照这个标准治理。”

    “这样,一眼就能分辨谁是汉人,谁是奴隶了。”

    朱祁钰笑道:“第八件事,就是新作物的种植啊,朕前天和徐珵讨论了此事。”

    “他是有大功的。”

    “朕得知,玉米、土豆、红薯,已经在天下大规模种植,已经入了百姓的口了。”

    “辣椒、柿子、洋葱、苹果等物,也进入百姓家了。”

    “像花生等新作物,还在培植之中。”

    “交趾已经种上了橄榄树,诸卿应该吃过橄榄油吧?味道可还行?”

    “梁珤上疏,渤泥的棕榈树,能出棕榈油,他的意思是,让天下普及,进献上来一批。”

    “油,是重中之重。”

    “百姓肚子里没油,所以吃得多。”

    “要让百姓肚子里有油,才能吃得饱,饿得晚。”

    朱祁钰是真操碎了心。

    “说到吃,就得表彰年富在湖北做的了,今年一年,湖北养殖了二十万头猪,湖北也有旱情,但百姓受灾是最小的。”

    “因为这些猪,猪油给百姓提供油脂,猪肉呢,卖出来赚钱。”

    “这个办法好啊。”

    “阁部督促下去,地方要按照这个标准做,多多搞养殖,地方官员把心思用在地方建设上,别眼睛总往上看。”

    “只往上看的,一辈子都别想上来,上来的都是在地方做得好的,其他人没门。”

    “吃,就得穿。”

    “棉花远远不够用。”

    朱祁钰看向耿九畴:“耿卿,之前你给朕上的奏疏吧?棉花缺口太大。”

    “印度遍地是棉花,但收购太亏了,棉花占船舱面积太大,装一船也没多少,不如用来买粮食。”

    耿九畴苦笑:“陛下,想大面积种植棉花,也没地可种啊。”

    朱祁钰语气轻松:“所以朕在开垦东北啊,若把东北粮仓开垦出来,就有地方种植棉花了。”

    “还有纺织业。”

    “发展进入瓶颈了,布匹的质量越来越差,百姓不太愿意购买。”

    “中枢要督促纺织业改良,改良织布机,改良纺织方法,改良布料的质量。”

    “衣食住行,样样重要。”

    “这沥青驰道的铺设,朕是非常满意的。”

    “明年继续铺,大面积的铺设。”

    “治水司也要继续治水,黄河要治,长江也要治,东北、西北、西南的水都要治理,天下的水都要治。”

    朱祁钰微微沉默,又道:“衣食住行,哪里少得了酒呢!”

    “西夷进献的啤酒,朕觉得不错。”

    “寇深在西北大规模种植葡萄园,酿葡萄酒,这个好,不浪费粮食,又能喝酒。”

    “鼓励民间大规模喝葡萄酒,少喝白酒,度过旱情就好了。”

    粮食酒是好东西,但粮食短缺的时候,尽量少喝。

    朱祁钰又道:“朕在江南的时候,就督促各地多建社学,社学是从永乐朝就开始建设,一直稳步增设,如今大明进入快车道,那么社学的建设,也要快速增加。”

    “内帑和朝廷,共同出一笔钱,完全放在教育司,用作教育用。”

    “朝廷虽然缺人,但地方的童试、乡试不能放宽标准,朕要的是人才,不是废物。”

    “李贤,你和于谦共同推进建设的武学,做的不错。”

    “武学是军将的根基,务必要建好。”

    朱祁钰在官员中寻找方瑛:“交国公,站那么远干什么?过来。”

    方瑛浑身一哆嗦,赶紧过来,跪在地上。

    “胖了?吃肉吃多了?”

    朱祁钰盯着他,语气不善。

    方瑛回京之后,实在太张狂,让文官恨得牙痒痒。

    果然,御史站出来弹劾方瑛。

    “听没听到,御史都怀疑你谋反!”

    朱祁钰看着他就生气,从御座上站起来:“方瑛,摸摸自己的良心,朕什么时候怀疑你了?”

    “需要你用自污来让朕安心?”

    “还是你方瑛本就是个饭桶,打胜仗完全靠误打误撞?”

    “你别把自己看得太重要,于谦能力比不比你强,朕怀疑过他吗?”

    “臣有罪,臣知罪!”方瑛不停磕头。

    “今日大朝会,朕给你留点面子,别有下一次!”

    朱祁钰恨他不争气:“朕给你个将功赎罪的机会,武学第一次考入学考试,你去南方主持。”

    方瑛眼睛一亮,皇帝果然是疼他的。

    这是扩大势力范围的好机会。

    李贤眸光暗淡,这明明是于谦的功劳,结果于谦领兵出征了,便宜方瑛了。

    “北方谁来主持呢,诸卿觉得谁合适?”朱祁钰回到御座上,问朝中文武。

    (本章完)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