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以兴安岭为界,南面是吉林和黑龙江,而吉林和黑龙江又以兴凯湖为界,黑龙江包括姑射岛和库页岛。 经过中枢合议,于景泰二十年,设立鲜卑省和鞑靼省。 东北六省,彻底形成,朝鲜、辽宁、吉林、黑龙江、鲜卑、鞑靼。 但新设的两省多是冻土,未来有价值,现在只是设个省管理而已,此地也没有称王称霸的本钱,修上沥青路,派官员管理即可。 大明主要经营,东北南四省,而北两省是以能源为主,现在还没有开采的能力。 蒙古都司,也基本上建造成功,蒙古都司太冷了,修建几座重点城池,打服诸多部落,逼迫他们怀柔,再迁些罪犯过去,也就可以了。 于景泰二十一年四月,蒙古撤都司,为蒙古省。 捕鱼儿海都司,开始建造。 两省以捕鱼儿海为界,北面是捕鱼儿海都司。 连蒙古人都想不通,大明要这破地干啥啊?他们都嫌弃冷,都想去温暖的地方生活。 别说他们不明白了,朝臣也想不通。 皇帝着实有钱没地方放了,那破地方零下七八十度,要它干啥呢? 不过,当初朝臣都看不上东北这块地方,现在东北可供养着北直隶吃喝呢,这块地方从烂地变成了宝地。 那么捕鱼儿海都司,说不定也是宝地呢。 得相信皇帝的眼光。 没有胡濙拉住皇帝这匹倔马,大明只会在皇帝指挥下快速奔跑。 老挝地区,于景泰二十一年四月正式撤销,朱永治理有功,晋抚宁侯。 朱永在老挝六年。 老挝人消失了。 倭军损失17万,贵州军战损11万,云南军损失4万,耗时六年,彻底平定老挝。 老挝正式拆分,分别并入云南、交趾。 半高原地带的老挝,已经成了大明茶乡,遍地是茶树,遍地是茶园和甘蔗园,少量橡胶树,还有一片片药园。 老挝从交趾移入三十万人,加上云贵军,还是人少地多。 交趾版图彻底形成。 而新荆州和新扬州,现在还十分血腥,是一点点推进型移民进去。 前面是倭军在发光发热。 倭国也不愿意出售大批武士给大明了,大明是属貔貅的,人只进不出啊。 奈何他们离不开大明的军械,而想买到大明的军械,只能用人来换。 大明也诞生了多个倭国爵位,如今爵位最高的,就是伊势新九郎,也叫北条早云,他是大明的侯爵,越巂侯,被皇帝赐名伊旭春。 最好玩的是,他不知是杀人杀多了,还是怎么的,生个儿子死一个,生个女儿也死。 这位拉开倭国战国序幕的枭雄,当上了大明侯爵后,成了绝户了! 偏偏皇帝喜欢他,每次有大屠杀的工作,都交给他来做。 新扬州、新荆州征召二十万倭军,在大搞屠杀,山缝里的人也不留,杀完人就伐树治水。 皇帝最喜欢他,见他生不出儿子,特意赐了他一位黑珍珠当夫人,据说是非洲之珠,最黑的一个。 当时赐婚的太监,眼神都怪异。 圣旨上说了,黑人能生育,生的儿子皮实,必须让他留个后。 伊旭春看见第一眼就吐了,这他娘的不是猩猩? 但皇帝说了,这位是奥斯曼帝国的王女,王的闺女,赏给你算好事了。 还真生出个儿子,那叫一个黑啊,伊旭春都不想看一眼,结果又不知道什么原因,夭折了。 皇帝偏爱倭军,这种钻山里赚钱的好事,都交给他们做。 为大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倭军,已经超过了五十万人。 每屠一地,皇帝还会给殉难者立碑,告诉他们是在做正确的事情,加油,继续努力。 倭军对皇帝敬爱到了极致。 李震都有点看不下去了,您这摆明了消耗倭军啊,但这些傻子是真开心啊,还跟皇帝说谢谢呢。 倭国的战国时代,刚拉开序幕,就有点萎靡不振了,有百万人口移去了大明,他们还剩多少了呀? 但大明支持他们,没少卖给他们军火,干吧北鼻。 在新益州。 于景泰十九年,彻底建造完毕,新益州大面积种植橡胶树、橄榄树、茶树、棕榈树、香料、药材、水稻等等。 田间地头,随处可以听见咯咯欢快的笑声。 都是移民生的孩子。 一个个林中奔跑玩闹,全然没有多年前战争阴云密布的影子,新益州承平多年,人们已经忘记了战争。 只是有些人还苦着脸,因为可能还会迁移。 新益州人多地少,勉强够吃,因为当年移民移猛了,导致新益州塞进去这么多人,小小的新益州,人口却高达九百万人。 种出来的粮食不够吃,得靠印度买来的粮食,维持生计。 这几年,有一些人又背上了行囊,移去新地。 比如往北去荆扬二州,或者往南,去马六甲省,就是满刺加国,满刺加人也正在急速消失,倭军非常给力。 大明早就建立了马六甲水师,掌管这条海峡。 这次移民,不是强制移民了,而是自愿移民,打包好行囊后,就坐船走,中枢会额外补贴一笔钱。 已经有些百姓陆续移走了,在新益州实在不够吃,而且还有很多种植园,是被江南商贾给垄断的。 大明开海十年了! 天下形成了十九大财团,第一大财团就是皇家商行,然后是苏商、浙商、沪商、徽商、港商、鄂商、赣商、潮商、晋商、鲁商、陕商、渝商、粤商、澳商、赵商、辽商、京商、交商。 这些财团,在新地跑马占地,形成一个个庞大的种植园,批量生产一样货物,比如橄榄油、糖、药材等等。 中枢并不反对财团的形成,只要交税即可。 对财团,更是直接征重税,税点比普通商贾还高。 却阻挡不了财团的形成。 财团站在百姓头上,逼着百姓再次迁移,去新地跑马占地,这一点有利于移民,中枢不闻不问。 近两年,就有百万新益州人,去了新七省。 而这个趋势,正在加速,中枢也快下令强制移民了。 交趾督抚李侃,已经准备启程回京了。 交趾是大明最早开拓之地,如今已经成为南方最富的省份之一,不次于江南的富裕。 经过朱英、李侃两届督抚的共同努力,广西、云南通往交趾,修通了十四条主路,小路无数。 交趾通往各地,也形成了多条路进入新省份的局面。 交趾,是多省汇聚之地,又全线沿海,是贸易之窗,又遍地是汉人,脱离大明的可能性很小了。 截止到撤督抚之日,交趾人口突破1200万,经济排名位于前列,交趾的粮食,供应婆罗洲和吕宋两地食用。 沥青路,修通了每一座城池。 繁荣是肉眼可见的。 李侃乘坐海船回京,这些年在交趾,皇帝数次表彰他,他认为自己无愧于心。 他要回京就进入内阁,圆了入阁之梦。 在船上,他看到无数穿梭于海上的船支,多是装着充足的货物出航,要么是装着奴隶回航。 交趾发展这么快,归功于数以千计的奴隶。 奴隶为了交趾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奴隶不许生育,老了就找个地方埋了,那就需要购买新奴隶来继续工作,奴隶贸易极为繁荣。 李侃的船是军船,不走河道,全程走大海。 每次途径港口,都能看到千帆竞流,一片繁荣景象。 在天津下船。 天津港口忙碌到了极致,各色货物在天津港卸货,再次装船进入内河航道。 李侃看到最多的,还是沥青。 这些沥青,是从奥斯曼买回来的,从天津下船,送去西北。 送去东北的,直接走内海过对马岛送去吉林和黑龙江。 大明沥青路发展得这么快,和进口沥青有直接关系,奥斯曼遍地是石油,这东西根本就不值钱。 所以大明对奥斯曼垂涎三尺。 听说皇帝正在组织远征,为楚王打下一片地盘,作为封地。 还鼓动奥斯曼也铺沥青路,李侃怀疑这是为大明入侵做准备。 李侃乘坐快船入京。 一路上不耽搁,早晨开船,晚上就到达京师。 入京之时,他仿佛吓了一跳,这还是他认识的京师吗? 老京师只有九门,新京师竟有三十二个门,这是要修到五环啊?你敢信? 从城门进入紫禁城,坐马车要一个小时! 整个京师,全城都是沥青路。 遍地都是叫卖声。 卖什么的都有,他在交趾见过的东西有,没见过的还有,东方的西夷的,甚至野人的东西他们也有。 凡是世界上有的东西,北京城都能看到。 人头攒动,随处可见的都是人。 “京师何时变成了这样一座庞大的城池了?” 李侃却看到最惹人注目的是茅厕,为了方便京师人口,几乎一百米就设一个茅厕。 茅厕分男女,虽然在街上的女子非常少,但还是设了男女。 走进去看就会知道,女子只有一个坑。 毕竟大明女子不能抛头露面,皇帝数次下旨,也改不了这个陋习。 李侃在马车上,看见川流不息的人流,惊讶得闭不上嘴,他觉得驩州就十分繁华了。 驩州人口高达百万人,是百越之地最大的城池,比汴京还要大。 可和京师比起来,差得太多了。 他估摸着,京师人口可能在五百万以上,立刻吓得一哆嗦,这么多人,万一造反的话,宫城能守住吗? 入宫之后,他看见阁部多了很多年轻面孔,甚至占据高位的,也变了面孔。 熟悉的人去世了好多。 李侃幽幽一叹,待禀报后,他进入养心殿。 皇帝在长篇累牍之中。 他偷偷打量皇帝一眼,年逾四十的皇帝,却不显老态,神采奕奕,脸上还挂着些许笑容:“回来了?上茶,待朕看完。” 李侃知道,这是皇帝的习惯。 “江西治理的好啊,今年一次叛乱没有,说明百姓是真的过上好日子了。” 朱祁钰正在看江西布政使呈上来的奏疏,这是半年工作总结。 “在交趾呆惯了,不习惯京师气候吧?”朱祁钰一边看,一边问他。 “回陛下,此时京师天气还热,还习惯,等冷了怕是不习惯了。”李侃回禀。 “没事,京师有暖气片,屋里照样热乎。” 朱祁钰笑道:“你去吉林看看,那冰冷寒天的地方,冬天都温暖如春,东北煤多。” 李侃看得出来,皇帝心情是极好的。 看了两遍,朱祁钰恋恋不舍的放下,才站起来:“江西做得好啊,李贤批得也好,梁芳批得也好。” “说说交趾。”朱祁钰活动活动身体。 李侃是会打仗的,观察着皇帝的身体,皇帝身体极为健壮,一看就知道常年锻炼。 “坐着说,跟朕还客气?”朱祁钰走过来拍拍他,然后坐在对面的椅子上。 说到哈尔滨,最近哈尔滨太火了。 有追读到这里的读者,想来哈尔滨吗? 我家在哈尔滨和长春中间,两个小时车程,坐标查干湖,有想吃铁锅炖的、烧烤的、想看冰灯的,可以来我家这边玩,因为哈尔滨的鹅已经吃没了,可以来我家这边吃。 有想过来玩的可以加群联系我,我帮你做攻略,保证你们在东北玩得爽。 说东北烧烤天下第一,没人反驳吧?我这几天看视频了,他们吃的烧烤店都不对啊,那烧烤一看狗都不吃好吧? 那铁锅炖,白色拉古的,狗都不吃好吧?反正我看视频,就知道那些南方游客没找对地方,反正我们本地人不吃那些。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