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若咱们不要这些烂地,反而疆域往西推,里海周围,全是石油。” “这才是最富饶的地方。” “为什么不要?” “反而本官认为,阿尔泰山以北,大明都不要,封给一个皇子,以阿尔泰山为分界线,封国拱卫北疆,咱们往西推到里海。” “甚至,北面的哈萨克汗国,也可分封给皇子,巴卡尔喀什湖咱们也不要了,甚至伊犁河谷也可放弃一些。” “只要葱岭以西,和费尔干纳盆地,再把疆域推到里海,其他地方,都分封给皇子。” 项忠的话,让朝臣狂翻白眼。 你这是把精华地带都吞进来,让皇子们喝西北风去? 正因为荒凉,大明才好占。 像费尔干纳盆地,这些年杨信打了多少仗,吞进来多点地盘啊?这地方是肥肉,所有人都盯着呢。 像鄂毕河沿岸,全是烂地,大明占了也没人抢。 这就是俄国,领土那么大,还那么弱的原因,因为都是烂地,精华地盘太少了。 当初老苏就该放弃西伯利亚,而占住中亚五国,当然了,这种富饶地方,老苏崩盘了肯定会独立的。 朱祁钰认真思考。 李秉的提议,是占住能守住的疆土。 项忠则是不停投钱,往死里守,能守一天是一天。这期间把好东西往国内运,做好随时放弃的准备。 李秉又道:“陛下,您可能不知道,中亚虽富饶,但极度缺水。” “水资源,掌握在额尔齐斯河上。” “咱们在额尔齐斯河的源头,只要咱们控制住上游,中亚就永远在大明手里。” 没错,后世中亚不缺水,是老苏修建了运河,把额尔齐斯河改道了。 现在中亚和西域一样,特别缺水。 富饶也是相对而言的,和江南比,那就是块烂地,和东北都比不了,和青海、蒙古比,那肯定富饶啊。 “所以微臣提议,咱们占住额尔齐斯河和鄂毕河,这世界上什么都能买,唯独水买不来!” “咱们占据最多的水,并占据上游,若日后皇子封国起了反心,咱们就断了水源!” 李秉想得通透。 这一点项忠没意见,但他最是贪心,想全占。 “李卿,守住鄂毕河,就让大明西疆封口吗?”朱祁钰对中亚野心越来越小,原因很多,迫于无奈吧。 当然也有客观原因,后世中亚发展不起来,不是没原因的。 就算放在大明,也难以发展起来,地理环境太差了。 大明开海近二十年,沿海省份全都富了,内陆省份奋起直追也追不起来,像西域这种地方想发展起来,没个一百年都够呛。 最重要的是,于谦老了。 打不了一场国战了。 想完全占住中亚,没个十年是不可能的,这期间需要于谦一直坐镇,他今年八十了,怎么打啊? 想彻底征服中亚,不调百万大军是不行的,而统帅百万大军的能力,除了于谦,朱祁钰想不到别人。 “陛下,石油啊!”项忠急了。 “朕知道,好处都知道。” “但项卿,你能统帅百万大军,打赢一场国战吗?打完之后,还能守住吗?” “于谦八十了,他身体一直不好。” “除非他能活到一百岁,朕才能把疆域推到里海去。” “朕也没办法呀,除非朝野中出现一个能压住军中诸将,统帅百万大军的帅才,否则呀,只能分封出去了。” 分封出去不用这么大规模,因为一点点吞食地盘,一个国家一个国家建起来,等着联军起来,这些国家为了封国不丢,也得玩命啊。 重点是,能守住。 大明从西域一来一回,时间多少?等从中枢派兵去,估计西域都丢了。 项忠想说自己行,但他连李秉都压制不住,能压住军中那群骄兵悍将吗? 若于谦来统兵,像范广、王越、杨信、郭登、李瑾、李震、欧信、方瑛、沐琮、朱仪、朱永、项忠、李秉、韩雍、梁珤、陈韶、陶成、宋杰等等名将,都能在他麾下卖命,没有怨言。 换个人,能统帅这些人吗? 没有这些人统兵,能统帅得了百万大军吗? 难道让皇帝亲征吗? 朱祁钰才不去呢,太子大势已成,他离开京师,容易被直接篡位,再说了,他多大岁数了?还去折腾? “项卿啊,朕之前就说过,要打就要快。” “中枢却总说西域运力有限,无法支持西征。” “让朕等,等!等!” “现在于谦都八十了,打不了一场大战了,没有他,谁能统帅满朝骄兵悍将啊?就说你项忠,放在李秉麾下,你甘心吗?” 朱祁钰叹了口气:“你们彼此都不服谁,一起共事,一定出事的。” “朝中有帅才,但统帅不了百万大军。” “真要打国战,朕一定是将大明全部精兵强将都拿出来,朝中能征善战的将军,一百多位!” “都说说,谁能统帅这批人?” “朕之前就说,不怕损失,用人命摞,也要把中亚的大门给朕敲开!” “中枢是畏首畏尾,总说以后有机会,以后有机会!” “现在谁来告诉朕,哪来的机会?” 朱祁钰着实生气,前几年于谦身体尚好的时候,若不在乎牺牲,疆域一路西推,推到里海是没有问题的。 只要有于谦坐镇,谁也翻不起风浪来,都得老老实实趴着。 这么多精兵强将,还打不通去里海的道路? 现在于谦八十了,奔波都不行了,怎么全副精神的打仗? 除非让皇帝亲征,才能统帅得了这批人。 “王越南征几年了?为何迟迟没有战果,是兵不行,还是将不行啊?” “不就是争功嘛!” “李震、欧信互相不服,也不服王越管教,陶鲁、王信也觉得自己功劳足够大,不愿居于人下。” “不然怎么连个孟加拉都打不下来呢。” 朱祁钰冷哼:“说来说去,就是人心不和,互相不服。” 朝臣不敢说话。 事实也是这样,项忠、李秉、韩雍三人,都彼此不服,都觉得我功劳更大。 欧信和李震争功,都闹到中枢来了。 以王越的能力,早就应该打完了,迟迟打不下来,就是明军内讧严重。 换做于谦来打,就不会有这种情况了。 于谦能镇住所有人。 “所以呀,大明在西疆很难再有突破了。” 朱祁钰十分懊恼:“但并不意味着大明要放弃西面的疆域,朕的儿子们,要分封过去。” “该打的仗还是要打,该移民还得移,只是变成封国而已。” 毗邻大明的封国,要挑没出息的皇子封。 一来是保护,二来是保证他们不会蚕食大明疆土。 “陛下圣明。”项忠退下。 李秉也不敢多言。 皇帝说的对,于谦没了,没人统帅这些骄兵悍将了,只能各自为战,大明也无力打一场国战了。 “说回大明吧。” “国内人口八个亿,自行车就需要八亿辆,现在一辆自行车成本价是120块,售价是500块。” “利润少说200块。” “世界上呢?有多少人能消费得起自行车?” “这是多大的市场啊!前景无比广阔,一片蓝海。” 一说自行车,朝臣都热议起来。 这东西军用民用价值极高,关键大明道路平坦,天然具备自行车行驶的道路环境。 “朕为了打开自行车销量,才办了这场全球运动会。” 朝臣翻白眼,您就是为了自己热闹。 “外夷看到自行车,肯定会多下订单的。” “而现在自行车品牌只有三个,工厂规模也不大,这远远无法满足市场规模。” “朕打算竞标,完成工业化流水线式生产。” “快速普及市场。” 其实,对资本而言,快速市场普及,无法利润最大化,普及越慢,赚得越多。 皇帝考虑的却是政治问题居多。 缩短距离,是国之大事。 “陛下,您的意思是,再开一家国企?”王复可不想白给民间资本好处。 “说实话,自行车是第一个创造难,模仿却容易。” 朱祁钰道:“朕也不打算藏着掖着,鼓励民间资本从业,增加民间就业机会,是朕的初衷。” “但朕这些年投巨资研发,并不容易,朕也需要一笔回笼资金。” 自行车普及,黄包车应运而生,手推车、三轮车也该出现了。 这一块市场庞大。 皇帝以及国企是吃不下这么庞大的蛋糕的。 那么就分割出去。 让自行车快速普及,又能快速抢占其他市场,先吃第一口,然后把资金投入更重要的蒸汽机当中去。 “陛下,这不划算吧。”王文觉得很亏。 “王尚书。” 太子开口:“这自行车市场庞大不假,但容易仿制,技术含量不高。” “陛下的意思是,放手让皇子们参与营销,做一次生意。” 没错,皇帝要历练皇子。 让皇子们设身处地地做一次生意,看看能赚多少钱,也培养这方面的爱好。 朝臣翻白眼,您是把皇子当牲口使吧? 皇帝决心已定,就是要快速推广,少赚点也认了。 这个项目,太子主抓。 皇子们亲自下场经商,引起民间热议,骂声居多,有的老夫子甚至绝食自杀,留遗言说大明没救了。 但自行车推广并不顺利,相反黄包车、三轮车,销售最好。 毕竟这年代人节省惯了,让他们掏几百块买一辆自行车,纯属蛋疼,反倒黄包车、三轮车是能赚钱的,价格又不贵,自然愿意买了。 事后,朝臣居然佩服皇帝的先见之明。 广阔市场都是皇帝吹出来的,自行车推广到市场上去,叫好不叫座,看得人多买的人少。 皇帝呢,却提前收回了成本,把成本转移给了下层经销商,他赚得盆满钵满,自行车销售好赖,跟他都没关系了。 李秉咂舌:“皇上这次,估计赚了几千万,若再卖不出去,明年就得有几十个巨商破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