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果然,朱见漭皇位没坐稳,支持朱见漭的势力,就要求开始分肉了。 甚至,还煽动地方叛乱,威胁朱见漭。 韩雍带来27万明军,大部队还在后面,皇帝预计会送过来100万大军,人口会移过来上亿。 那么东欧可养不起这些人。 韩雍没有立刻搞屠杀,而是积攒粮草,对金银珠宝反而不太看重,粮草、肉食多多收集。 对于叛乱,则是睁一眼闭一眼,能安抚的则尽量安抚,安抚不了的,就打拉锯战。 景泰四十三年,韩雍忽然亮起屠刀。 开始清理国内反抗势力,当然了,谁反抗可就是商国说了算的了。 给韩雍这么大底气的原因,是大明征17万倭兵送抵乌拉尔山,倭军从东杀到西。 中枢又强制移民170万,从内地穿过西域,走到了这里。 大明和商国,是有沥青路连接的,但过了乌拉尔山就没有了,全靠人腿走,从大明到这里,足足一年多时间。 随着移民大军的还有30万大军,负责看押移民。 所以韩雍不怕其他三国来占便宜,对喀山以东,进行了深度清理。 仅仅一年,17万倭军死了12万,皇帝又一招手,再征20万送过来,这些禽兽,白天杀人,晚上夜夜笙歌。 汉人看着都羡慕。 但这种好事,还是交给倭军吧。 这种消息,是瞒不住的,大明也没准备瞒着。 果然引起东欧诸国的恐惧,但在景泰四十三年七月,商国和莫斯科联军,攻打克里米亚汗国。 朱见漭亲自领兵,这位于谦的嫡传弟子,一战成名。 先后攻克一百多座城池,杀得克里米亚汗国乞降,但命运无常,莫斯科公国忽然反水,背刺大商,朱见漭大败,丢掉了三万多尸体,退回国境内。 随后,朱见漭亲率44万大军,攻打莫斯科公国,景泰四十四年,兵围莫斯科。 莫斯科上下无比恐惧。 而朱见漭派兵开始大肆屠城,大有杀光最后一个人的意思,也激起斯拉夫人的激烈反抗。 这让莫斯科公国更加恐惧了。 兵围首都,并不恐惧,关键是大明搞屠杀啊,他们的武器先进,杀人的办法特别多。 以前朱见漭是收着用。 莫斯科公国背刺,让朱见漭气得吐血,直接开始大搞屠杀,被朱见漭攻克的城池,连只鸡都没有。 斯拉夫人少啊,这样杀下去,还能剩几颗种子了? 莫斯科公国请求和谈。 朱见漭却不谈。 却被赵辅阻拦,赵辅认为该谈谈,该打打。 同时,他跟朱见漭说:“你是一国之主,不该如此鲁莽行事的,军事要向政治看齐,你不能因为一时之气,就要灭了一个国家,这是愚蠢的想法。” 赵辅也算是朱见漭的师父。 朱见漭行了一礼。 他确实被莫斯科公国背刺给气坏了,这跟他生长环境有关系,从小到大过得太顺了。 除了他爹收拾他外,都对他不错。 和太子不一样,朝臣上下都说他最类父。 没受过挫折的人,点火就着。 幸好,有韩雍、赵辅这样的老臣子,帮他稳定朝局,由着他性子来的同时,也告诫他该如何做一国之主。 皇帝给每一个皇子配一个老臣,就是给他们兜底儿。 若没有韩雍、赵辅、杨一清、秦成这样的人顶级将领,一场大败,就能让军心动摇,哪来的再打一仗?怎么可能包围莫斯科? 醒悟后的朱见漭,立刻转变思维,不是要灭绝莫斯科,而是获得更多的好处。 他在克里米亚汗国损失的,必须全由莫斯科赔偿。 一边谈判,一边屠杀。 效果极佳。 最终莫斯科割让十座城,克里米亚割让伏尔加河上游地区,算是损失惨重。 但大明却得罪了东欧几个汗国,也让他们开始报团取暖。 朱见漭不在乎,当务之急是移民,用明人替代土著。 果然。 战争结束后,韩雍训斥了朱见漭一顿,做皇帝就要会忍,你为陛下处置朝政多年,难道这点道理都不懂吗? 也不怪朱见漭懵逼,大明就没忍过呀。 商国不一样,商国刚立国一年多,国民200万,都带着火呢,也没恢复生产,全靠大明供血,地狱开局。 若非韩雍、赵辅等人为他稳定朝局,他这仗无论胜败,商国都会崩盘。 消息传到大明,已是景泰四十四年初了。 皇帝倒是不太在乎,因为皇帝的精力,放在蒸汽机上。 大明第一辆火车,正在紧急试行中。 用蒸汽机做动力,做一辆火车是皇帝在景泰三十年时提出来的,但蒸汽机发展缓慢。 从开始仿制欧洲的蒸汽机,到量产已经三十二年了! 皇帝斥资一个多亿,从欧罗巴招揽相关外夷人才,高达20万,意大利奴隶中,有近百万人,在大明服务。 蒸汽机总从业者,多达70万人。 耗时三十二年,终于从无到有,完成量产。 在一条简单铁轨前,一匹马拉着四轮火车,煤炭燃烧产生的蒸汽,蒸汽转变成机械能和动能,和马一起发力,拉动马车。 “卸了马试试!”朱祁钰前所未有的紧张。 没有马拉动,只靠蒸汽,推动车辆。 确实动了。 但无法走直路,操控有问题,但是能走的。 “动了就好,动了就好。”朱祁钰十分激动,大明迈出这一大步,用不了几年,火车就能改变天地了! “朕要注资二十家火车厂,给朕研制火车,研制成功的,朕赏赐一个亿!火车厂股份全归你们!” “三年!” “三年后,朕要看到,火车能在这轨道上跑,保证不出事故,朕要把轨道铺到大明的每一个角落去!” 朱祁钰眼神炽烈:“三年后,是景泰四十七年,朕要看到成果!” “缺什么,朕给什么!” “若三年后,做不到,统统处死!” 本来还挺开心的,听到皇帝最后一句话,所有人双腿一软,吓得跪在地上。 “朕没开玩笑,就三年,做到了,什么都赏你们!” “别说这火车厂的股份,就是你们想当官,朕也允了!” “若做不到,别怪朕心狠!” 朱祁钰等不起了。 他今年66岁了! 他不敢保证,自己能活几年。 景泰四十年的时候,于谦就病故了,最近商辂、王竑、彭时、朱英、王复身体都不好。 谁也不知道,还能活几年了。 虽然朝中精英很多,但封国越来越多,都要派人去帮封国组建中枢,稳定朝政的。 朱祁钰坐上御辇,摆驾回宫。 太子在景泰三十九年,才诞下长子,接下来几年,生了两个儿子,若非如此,老四也不会出去继藩。 皇帝不止一次动了换太子的念头。 好在太子生下儿子,不然他肯定要换太子的。 从老四继藩之后,朱见淇也抖起来了,朝野上下没有威胁了,只等他老爹一死,他就能顺利继位了。 “你是盼着朕死啊!”刚进养心殿,皇帝一句话,犹如晴天霹雳。 朱见淇惶惶磕头:“儿臣绝不敢有任何不孝的念头,绝对不敢!” 没有他娘斡旋,他和皇帝的关系愈发疏远。 他也知道,朱见漭愿意去就藩,主要是他爹太能活了,他们都未必能活过他爹。 朱见淇也有这个担心。 66岁的皇帝,虽然老了,但中气十足,平时没病没灾,补药一把一把吃,还自学了中医。 陪伴皇帝一生的太监,王诚在景泰二十七年的时候就死了,张永在景泰三十九年病逝,金忠在景泰四十年病逝,冯孝也在去年,景泰四十三年死了,许感今年死的。 如今贴身侍奉皇帝的太监叫汪直。 宫中的老嫔妃,除了谈妃其他都陆续病逝了,去年景泰四十三年,一年就死了7个嫔妃。 人活七十古来稀。 皇帝是屁事没有,但开始自学中医了,经常和谈妃探索医理,还诏武当山道士,学习养生之道。 再看看朝野重臣,活到八十岁的很多,九十岁的不是没有。 朱见淇都担心,自己要步入仁宗皇帝的后尘,仁宗好歹当十个月呢,可悲的是懿文太子。 皇帝对他,可远远不如太祖皇帝对懿文太子。 如果朱见淇死在前面,肯定会从国外诏老四回来继位,根本不会扶持所谓的太孙,建文什么下场,皇帝会忘吗? 关键爷俩感情没到这。 朱祁钰虽不防着儿子,但儿子的野心让他讨厌,他喜欢老二十,不止老二十聪慧,主要是老二十孝顺,没有野心,起码野心不写在脸上。 废话。 他虽是嫡子,但排名二十,怎么越过十九个哥哥继承皇位?当然没野心了! 我呢? 我从小就是太子,当了二十多年太子了,兄弟们一个个都比我优秀,谁考虑过我怎么想的? 这些年谁不笑话我,我不能生儿子,命里是绝户? 可真是我不能生吗? 是太子妃不能生! 是陛下您不许我生庶子,更不会允许庶子承嗣大统,您是点名让太子妃杨氏生,她生不出来,赖我吗? 您是庶子继位,却不让我长子是庶子,可真是笑话啊。 问题是,杨廷和深得皇帝的心,皇帝不许换太子妃,所以他儿子迟迟生不出来! 朱见淇心中悲催,但从他娘死了之后,就再无一个人愿意听他倾诉心事了。 “嘴上不敢,心里却盼着。” 朱祁钰冷哼:“不然三缅叛乱,为何没有呈报给朕啊?” “陛下,儿臣今天早晨才知道消息,您上午都没在宫中,儿臣本想等您回来再禀报。”朱见淇大呼冤枉。 “收收你那点小心思吧。” 朱祁钰冷笑:“三缅叛乱,对你有利,所以你拖着,让造反越来越大,你好去统兵,用军功证明自己,是吧?” “儿臣确实有这个心思,但也不敢不禀报您呀!”朱见淇心中郁闷。 他爹脾气古怪。 说来说去,就是讨厌他,他喜欢有才能的儿子,比如老四、老二十、老三十一。 他也不喜欢他爹。 从小到大,他爹就喜欢看他笑话,不止自己捉弄他,放任满朝文武捉弄他。 满朝文武都知道太子除了脾气好外,一无是处,甚至民间也是这样认为的。 英明神武的景泰帝,却生了一个蠢猪一样的儿子。 是民间百姓都知道的笑话。 朱见淇自认这个太子当得不错,政务处置多年,几乎没有错漏之处,虽不说绝对好脾气吧,平时也是乐呵呵的。 他承认,自己是装的好脾气,换做谁被压制三十年,也会疯的! 新臣子都夸赞他是仁宗在世。 可是,那些进士并不知道,仁宗,庙号仁宗,可一点都不宽仁啊,这位是个狠辣的主儿。 “三十一,你对三缅叛乱怎么看?”朱祁钰看向朱见漠。 朱见漠今年才21岁,母妃是壮人,广西人,因为朱见漠十分聪明,他母妃也被皇帝宠爱,在宫中,能和谈妃分庭抗礼。 朱见漠偷瞄了大哥一眼,一板一眼道:“儿臣认为,三缅之乱的根源,在于印度,印度有王朝强势崛起,所以祸乱我大明边境,只要灭了印度王朝,三缅自然就恢复平静了。” 这是个将才,培养好了,是个名将苗子。 朱祁钰点点头:“太子,你想统兵刷军功,朕给你这次机会,但你要注意一点,不要学老四,空有一身本事却不会用,因地制宜,比你看多少兵法都有用。” “谢陛下恩赏!”朱见淇还是很开心的。 有了军功,他这太子之位也算稳定了,重点是,能离开老爹远点,过几天舒坦日子。 “地图呈上来。”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