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也不看看,一部景泰风云,皇帝掏了400万,耗时八年,皇家所有藏书对一千多位家开放,允许他们去随便查资料。 审核编辑,更是满朝文武,人均文学家。 这本书不好看才怪了呢。 就连宫中宫娥,很多人都喜欢看,因为这部书里面有很多女人的故事,比如孙太后、吴太后、唐皇后、谈妃、胡妃,王越的夫人、耿九畴的女儿、陈献章的女儿、段思娥、太子妃、商王妃等等,这些女人的传奇故事。 欧信和段思娥的爱情故事,成为一段美谈。 景泰风云,不止涵盖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形态,还包含爱情、人文、古迹等等,包罗万象。 尤其是插画版,很多画,都取材自真实的画卷。 比如唐皇后,是看过唐皇后的画,才画出来的,不说和本人惟妙惟肖,但肯定画出了唐皇后风采,将她的美放大到了极致。 帝后爱情故事,赚足了女孩眼泪。 就连一向不安分的谢雪怡,每次买到新书,都会安静好几天,看得眼睛通红的。 心里多少羡慕,她要是能出现在书里该多好呀。 书里的女性人物很多,她也会出现在书里,但不会被着重描写。 有女将征战的故事,也有女子打马球、逛会馆的故事,还吸取了一些民间女子小故事,进行故事创作后,写进了书里。 书中歌颂了自由的爱情,鼓励民间女子勇敢追爱。 然而。 这本书不止在国内火。 藩国也是爆火。 各大藩国,现在都供不应求,玩命开印,现有印刷机,根本满足不了天下人的文化需求。 十月初一,最后三册景泰风云公之于众。 全48册的景泰风云,全部连载完毕。 全套总销量,已经破亿。 单本卖了48亿。 书籍类销冠,蝉联十个月销售冠军,未来不知道要霸榜多少年。 画册是不算在正文里的,每次出版三册,其实都是四册以上。 精装版,全是硬壳塑封的。 售价也高,最薄的一册,售价在45元,最厚的一册,售价在60元。 当然了,精装版是为了典藏。 也是卖给富贵人家的。 普通版,一册售价在20元到30元左右。 黑白插画版就更便宜了,一册售价在12元到20元左右。 无插画版,一册售价5元到8元。 但是,随着连载完毕,后两种几乎不刊印了,这两种是应急刊印的,暂时不会再版。 倒是在十月初四,各大书店,推出精装典藏版,就用一个纸盒装着的全集,售价999元,卖得超级贵。 但供不应求。 足见民间对这本书的喜爱程度。 皇帝一本书封神。 所有参与者,身价暴涨,成为民间显赫的家。 靠这一本书,够吃几辈子了。 当景泰风云看完后,书荒了! 之前看书的时候,着急看完,看完了,却又怀念追看的日子。 然而,景泰风云刚刚连载完毕,治书局推出隋唐演义! 原版隋唐演义,是万历时期的产物。 和三国演义比起来,就是个渣渣,这是一本割草型爽文,文学性很低,和历史关系也不大。 基本是看完一遍,不会再想看第二遍。 所以,皇帝决定拯救这个IP,在编纂洪武王朝的时候,再凑人手,编写隋唐演义。 他打算和三国演义一起,还有他构想中的多本书,形成演义矩阵大IP。 这本书的主编,是李东阳! 皇帝把任务交给了他,他亲自做序,并在闲暇之余,主持汇编隋唐演义。 由这位大拿出手,文学性肯定是很高的。 他肯定没时间自己写。 便由皇帝掏钱,他来做主编,从民间征召二百多位家,搜集隋唐乱世历史、野史,进行汇编,演义化。 经过二十七个月,两年零三个月,一千多次删改、修订,终于汇编完毕。 褚人获版隋唐,只有100回,故事写的匆匆,像是赶时间一样,写的又烂又水,绝对是恰烂钱之作。 李东阳版本310回,从隋文帝杨坚创业开始,一直写到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病逝为止。 总共分为开皇盛世、三征高句丽、隋末乱世、玄武门之变、贞观之治五个大篇章。 详细描述了盛世大隋的壮丽山河图,再有世家垄断的乱世,从不同武将的视角,从民间写到军中,从宫廷写到战争,从隋失其鹿,到大唐崛起,从李渊功绩,到玄武门之变,到盛唐的开篇,贞观之治。 充分搜集史料,在史料基础上汇编,进行二创。 这是一本群像演义,也是一本军政民风的史诗级著作。 文字风格,借鉴三国演义,并依托于大唐历史的语言对话,别出现现代话,让人出戏。 对历史人物,在尊重的同时,进行戏剧化处理,对重大历史事件,进行深刻分析,用多人视角进行剖析。 本来就是一部群像著作,却被原著硬生生写成了一部爽文。 很显然,当时是下九流的东西,这是褚人获恰烂钱之作,为五斗米折腰,他还用心个屁啊! 李东阳本身文学素养极高,他的文学、诗词、书法都是一绝,他虽不亲自出手,但他当总编,拿出来的绝对是最好的。 果然。 隋唐演义一经问世,在民间引起巨大影响。 一共五部,110万字,没有连载,直接发布。 并推出两种,一种是精装插画版,一种是文字版,售价不一样,算上插画版,多达11册。 售价高也阻挡不住爱书之人的热情。 销量直接就爆了。 口碑跟着销量走,当朝次辅李东阳,直接火了。 其实,李东阳本身在文学圈子里就有很大的话语权,但他没写过呀,这次一出手,直接甩出王炸。 说实在的,皇帝倡导写这么多年了,民间出现什么经典之作了? 没有! 因为顶尖文人,瞧不起这些东西。 就连三国演义,也就百姓愿意看,像李东阳,是不屑一顾的。 审美是不断降级的。 百姓的知识储备是越来越低的。 从赋到诗,从诗到词,再到曲到就看得出来,审美在降级。 有一方面原因是,受众在扩大,越扩大,外围的新受众受教育程度越低,看东西越白。 这就是观众倒推创作者弱化。 好东西越来越看不懂,差东西越来越成为潮流。 劣币驱逐良币。 这不是现在就有的,而是从秦汉就开始了的,审美降级,是不停在降。 隋唐演义,还是皇帝硬塞给李东阳的。 李东阳是捏着鼻子上马,说实话,他宁愿给太孙讲课,都不想扯这个。 结果,他火了。 火得让李东阳莫名其妙,明明不入流的东西,你们就爱看? 李东阳理解不了。 他一直觉得,瓦岗寨的设定很脑残,把一群名臣名将写成了一群义气兄弟,几百年脑血栓才能想出来的情节。 没错,皇帝想出来的,其实是野史。 瓦岗英雄,绝对是隋唐演义里的名场面。 李东阳拗不过皇帝,只能出两个版本,一版弱化瓦岗寨的存在,一版是用瓦岗英雄做卷名。 结果,瓦岗英雄版,最有受众。 李东阳是搞不懂民间审美了。 隋唐英雄的热议还没过去,朝堂又颁布一本新书,北宋三部曲,杨家将。 由王华汇编。 由宋元话本和元杂剧中的有关剧目为基础加工整理而成。 王华最倒霉。 他听完杨家将的戏剧,就觉得瞎扯。 懂历史的都知道,潘美是名将啊,就连大明武庙里,都祭祀着这位呀,反而杨家差了一点点。 怎么到了杨家将里,潘美变成了大坏蛋。 王华的意思是,必须把潘仁美和潘美区分开来,这位北宋名将,皇帝每次追封、纪念币、随祀的将领里,都有他。 但杨业的死,确实和潘美有关,潘美受到了降级处罚。 所以,潘仁美被黑了一千年。 王华操刀,改编杨家将,在不改变潘仁美人设的时候,将潘仁美的战功写出来,潘美和杨业同样的战功赫赫,同样的名将。 最后把潘美的下场写的惨一点,死在战场上,以一种不屈的精神而死,算是冤冤相报,为杨业而死,算是千年大和解。 重点描述北宋的政治环境恶劣,尤其是宋太祖驴车漂移的事情,一定要写出来。 王华版杨家将,保持故事性的同时,深刻挖掘北宋年间政治环境,以及北宋在对外战争中的矮化和无能。 两位名将的陨落,归根结底,是朝廷无能。 皇帝之所以要开北宋三部曲,因为皇帝不喜欢两宋,但这又是华夏历史的重要时期,不得不提。 所以,就用杨家将开头,侧面写北宋的历史。 这部书,表面是写杨家将,其实在写北宋朝廷,在写北宋太祖和太宗两个皇帝的直接对比。 杨家将从战功赫赫,到最后树倒猢狲散,直接看出来两个皇帝的高下程度。 宋太祖时,宋朝对外战争,胜败不说,起码敢打,宋太宗时,驴车漂移后,直接跪下了。 同时,也在侧面描写北宋社会环境、人文地理,疆域、经济、对外政策等等。 尤其要写,北宋经济环境非常优越,却迟迟无法收复燕云十六州,不过一个小朝廷罢了。 在这本书写到一大半的时候,皇帝忽然要求加上辽国历史,对辽国的萧燕燕和韩德光的爱情故事,宫廷政变,夹在其中。 但这背离了杨家将的主题,所以治书局觉得,可以单独开一个版本,叫燕云台。 杨家将,从北汉皇帝刘崇年轻时开始,杨业追随在他麾下,改名刘继业开始描写,一直到宋真宗时期,杨六郎去世为止。 时间跨度很广,包含杨业抗辽,斧声烛影,驴车漂移,澶渊之盟等等重大历史事件。 所以,这本书也是一本大部头演义。 总分七册,130万字,总耗时三年成书,算上插图,足有十一册。 王华版杨家将,是一本群像演义,不止站在北宋视角上写,也站在辽国视角上,对待北宋的问题。 杨家将总共有两版,一版叫杨家将,一版叫燕云台。 燕云台,完全站在萧燕燕的视角上,从后族嫡女,到执掌天下的女皇。 这本燕云台,是第一部以女性视角,看待政治斗争,看待爱情、世界观,全女性视角,看待风云变幻。 燕云台,一共三册,76万字,算上插图七册。 燕云台,晚杨家将半个月发布。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