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谁都不是圣人,古代老师的师德,也只是体现在毫不保留的传道上,以及一视同仁的教学态度。 收礼肯定不对,但这东西朝廷管不了的。 就跟补课是一样的,朝廷管不了的。 教学是很主观的东西,若逼急了老师,老师会跳槽去私立学校,反而得不偿失。 老皇帝甚至认为,多学知识是很好的事,多补补课,是好事,知识学多了都是好处。 报纸业、图书业、漫画等文娱行业的发展,和百姓识字率高息息相关,如今文娱行业繁荣,跟大明教育业息息相关。 其实,现在校外的机构补课已经很完善了。 皇帝出的幺蛾子太多了,天天增加新内容,学生在学校吃不透新知识,只能去学校补习相关内容。 这些机构对时政掌握十分精准,比如新诞生一个行业,他们就会先去研究,比如电磁学。 他们就知道,朝廷一定会将电磁学纳入教材的。 果然。 纳入了,校内老师还没搞明白呢,校外老师研究明白了,学生只能去他们那补课。 一个初中生,必修加选修,少的27门课。 多的课程达到32门。 三年内,要将所有课程修到优,才能毕业。 这就造成了,学生们连轴转,今天学完光学,明天学蒸汽学,然后学考古学。 朝廷可能突然就会加两门,比如之前火起来的进化论,迅速纳入课本,今年火起来的乒乓球,小学生也得打。 所以呀,学生的课程充满不确定性,现有的科目要快点学习完,不然时间肯定不够用的。 这就给了校外机构的生长空间。 本来考试制,才会这么忙,机构才能靠刷题,成为教育的一部分。 谁能想到,学分制也这样。 中枢对于校外机构是不反对的,只要是能学习的地方,中枢都是支持的。 民办学校也是一样。 大明有很多民办学校,和公办学校一样,教学内容都是一样的,虽然是民办,也被中枢管着。 公办、民办之外,还有贵族学校。 别以为贵族学校就轻松了。 恰恰相反。 贵族学校,比公办、民办还要卷。 这个名字听着以为是有钱人去的吧,大大相反,有钱人家的孩子死都不去。 那地方,小学六年级的题目,比公办学校初三题目还难,人家六年级就能写诗,你敢信? 贵族学校的学生,就是为竞赛而生的。 从景泰四十五年以来,朝廷每年都会举办一千场以上,各个类型的竞赛。 比如心算、口算、珠算、魔方、记忆、函数、物理等等各种竞赛。 像公办学校,冒出来一个天才都了不得了,能拿到一个省数算冠军,整个学校都得把这孩子供起来。 贵族学校,一个省冠军?太一般了吧。 遍地是全国冠军啊。 最差的也是区域冠军吧? 像大明,就分为五大区域,最卷是江南区,冠军含金量最高,能得一个区域冠军,那也是高手中高手了。 至于一个省冠军,就别拿出来丢人了,我们人均几个好不好? 贵族学校招生,也是很魔性的,要经过三轮特殊考试,每年招收一次,自愿去报考。 进入贵族学校,有两大好处,一个是吃穿住用行费用全免,一个是配置的老师,是本府最精华老师团队。 全国每一个府有且仅有一座贵族学校。 每年招生数量很少。 贵族学校是皇帝全资,只要入学后,一切费用都是学校出,吃喝住用行,皇帝全出了。 学习强度难度,都是极高的。 学生也可以退学,一切全靠自己,想继续在这里面竞争,就继续,自认为不行,就可以回到公办学校。 入贵族学校的学生,老师会根据独特的天赋,进行主攻方向,开始在一个方向上深挖、精挖。 然后进行参赛。 他们就是为了竞赛而生的,挑战大脑的极限。 进了贵族学校,他们就不必为工作而担心了,哪怕最差的,以后也能混个老师做。 但这种天才,根本不可能看得上学校老师这样的工作。 天空才是他们的极限。 未来,他们会成为大明各种实验室里的骨干人才。 其实贵族学校诞生于景泰四十二年,到今年刚好二十一年。 已经有近千人,活跃在大明各个实验室内,还有人活跃在股交所、大公司总裁等重要职位上。 成材率,高达70%。 那些失败的,则去各地任教去了,有的回到了贵族学校任教,有的则去了民办学校,有的留在了太学。 景泰六十一年,中枢改银行学为金融学,金融学下设银行学、证券、保险学、信托学、财务管理、国际金融、对外经贸、市场营销学和精算学等学科。 金融学,一跃成为最热门的学科之一。 景泰六十二年,太学内要成立商学院。 景泰六十三年,皇帝提出对太学、大学进行综合实力排名,对于前十名进行奖励制度。 奖励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图书馆、宿舍环境改善、专利优惠政策等等。 其实是鼓励学校间良性竞争。 大明教育是覆盖全明人的,大学近两千五百所,看着很多,其实是远远满足不了大明30多亿人口的学习要求的。 大明完全有能力,再开一千所大学的。 但中枢迟迟没有开办。 主要原因是师资力量不足,朝廷脑袋一拍,办一所大学很容易,但想办一所质量上佳的大学,是做不到的。 品学兼优的优质老师,找不到。 所以,大明是每年两三所大学的速度增加。 除非对大学老师的审核放宽松,大学就会多很多,但中枢不愿意。 大学是学技术的地方。 而技术优秀的工人,都去工厂做工程师了,赚得多呀,大学花一万元请,人家工厂肯花两万、三万。 让进士来当老师,他们也不会技术啊。 反而太学不缺老师,小初高都不缺,就大学缺,只缺技术型老师。 所以,在景泰五十一年时,中枢提出,技术人员返回大学任教计划,吸引了一批技术人员任教大学。 这才使得大学数目年年扩张。 景泰六十三年,皇帝提出,优秀工程师可兼任大学老师职务,单独招一个班主任,然后请工程师担任科任老师。 朝野上下反响热烈。 都觉得皇帝过于迁就工程师了,就强令他们回学校任教便是。 当然了,这些工程师能否经过道德测试,顺利成为老师呢? 这个问题经过几次讨论,只能勉强同意。 但这种兼职老师,只能叫客座老师,是外聘老师,课堂上只准教授技术,其他的话不许说,在校外也不算是老师。 反正进行了多方面限制,主要是担心校外不良风气,污染大学良好的学习氛围。 并支持优质教授,全大学讲课。 这项决议通过,中枢决定今年挂牌790所大学。 班主任则由理论研究的老师来担任,并要负责学生的心理建设,以及对客座教师的监督。 并开设心理课程,让学生有分辨社会的能力。 中枢预计,以大明的体量,市场上需要7000所大学,1500所太学,100所国子监,才能容纳所有学生。 从今年开始,中枢会持续增加学校建设。 预计二十年内,完成目标。 现在的大学,体量很大的,一个班的同学,比高中还挤,多的一个班能超过二百人。 老师都得站在中间讲课,不然前后都有学生听不到。 一个年级,有五十个班都不奇怪。 大学老师是很忙的,工作时长都在八个小时左右。 景泰五十六年,大明最忙女教师,一个人带了十七个班,节假日无休。 在大明联欢会上,被邀请担任现场嘉宾,中枢对她进行表彰。 大学人满为患,导致学生的学习质量严重下降,导致学生们毕业后,都要在企业里培训六个月以上,才能上岗。 不是学生不努力,而是学校人太多了,听课状态很差。 这个问题,从景泰五十年时候出现的,一直在解决,效果一直不好。 随着高考生越来越多,大学人也越来越多,老师却越来越少,愿意留校当老师的人,根本不多。 今年,只能被迫用这种办法。 这会使得大学教学质量下降,老师道德水平下降,甚至将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引入大学。 这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是很不利的。 之前中枢还试过,提高大学老师的福利待遇,但应聘者寥寥,这不止是钱的事,因为中枢给老师定的标准太高了。 不是谁都能当老师的,道德标准太高。 这就造成了大明老师作风算是优良的,好老师是很多的,弊端就是好老师太少了。 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非技术型老师都不稀缺,像历史、生物、地理老师都很多的,甚至金融老师也不缺。 就缺技术型老师。 中枢还试过放弃技术型老师,结果那一届学生失业率最高,他们没有大学基础夯实,无法适应企业的技术要求。 然而,像政史地这样的学科,是毕业就失业。 理化生就不一样了,人家是技术型人才,毕业了就是香饽饽,但这种技术型人才,得有技术型老师教啊。 这就造成了,理论型老师供大于求,遍地都是,技术型老师,哪都稀缺。 本来,大学瞄准了那些退休的技术型人才,可企业会返聘他们啊,他们最终还会选择企业。 所以,中枢只能降低道德标准,引进技术型人才进入大学。 但这种老师必须得到监督,在学校不能言谈除了学习之外的事情,更不许教学生校外的生活习性等。 大明对学生的保护,可谓到了极致。 (本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