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而是温柔的汉化,先统计进来,再一点点同化便是。 结果,汉人遭到了反同化。 这是很罕见的现象。 华夏拥有世界上最恐怖的同化能力,这个同化能力,在欧非美无往不利,却在南亚这片大陆上失效了。 在隋国不管用,在许国也不管用。 这和魏国不一样,魏国草原多,草原上蒙古人多,只要马跑起来,就能杀死人,就能屠光。 南亚这鬼地方,绵延不尽的大山。 从帕米尔到兴都库什,就这地方你敢搞灭绝,他们就让你帝国陨落,大明也没用。 好在他们还是土著,还是一片白纸呢。 都是被蒙古人奴役的族群。 当他们得知,蒙古人出自华夏的时候,他们也就顺从了,毕竟被谁奴役都是一样的奴役,只要不强迫改变他们的信仰,他们乐于被奴役,毕竟被奴役几千年了,都习惯了。 朱见浙挖空脑袋,也想不明白,怎么去伊化。 如果现在搞灭绝,怕是汉人都不答应。 试想一下,中枢命令你去杀死你的邻居,伱肯定会觉得中枢有病吧,我们生活得好好的,凭啥杀死人家啊?这不公平啊? 本地土著都顺从了,你凭啥杀我们呀? 甚至,军中有多少土著?又有多少和土著沾亲带故的。 再说了,杀人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大明国策,可是信仰自由的。 皇帝还信呢,凭啥我们不能信? 许太子朱佑栛想了一个坏招,分裂伊教,支持不同的教派,让他们互相咬。 就像佛道黄也不是铁板一块,教派层出不穷。 都信伊教,但别信一样的伊教,那就没问题。 朱佑栛还说,从欧罗巴引入大批白人,信仰基教的,进来和他们联姻,让他们自己打自己去。 欧罗巴全员信基教啊,抓来一批俘虏就可以了。 别忘了,教派的经义,是掌握在皇帝手里的。 所有经义,都要经过中枢审核才能够信仰,扉页必须印着大明地图,要印着大明皇家历史,从太祖皇帝立国开始的辉煌历史。 老皇帝支持的教派,必须是爱国的。 爱国,必须放在第一位上。 五大教,佛道黄伊基,随便信。 老皇帝就是典型的五教忠实信徒,当朝太子也是,所有皇子都是,民间同时信五教的也不少。 朱佑榷兄弟在许国逗留几天后,便乘坐火车去宁国。 沿途经过富饶的印度河平原。 一片片农田,看得兄弟俩直眼馋,这块地方太富饶了,而进入宁国地界,入眼的就是旁遮普。 旁遮普,是印度两大粮仓之一。 宁国总人口,在景泰六十三年达到了恐怖的3.7亿! 这地方实在太富了! 乌斯贜高原延伸出来的精华地带,全都在这里! 大明占个破高原,啥都没有,好东西都在宁国,最富饶的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水的源头都是乌斯贜! 宁国建都新德里(还没改名)。 宁国地盘很小的,在恒河东岸,整个恒河东岸,和大明的分界线是布拉马普特拉河。 这条河同样出在乌斯贜,是孟加拉最富饶的一条河。 像臣服大明的不丹、锡金、尼泊尔,全都并入了宁国。 宁国靠着狭小的地盘,却养活了近四亿人! 这里面,汉人高达3.2亿,印度人仅有4000万,其他族1000万,这个印度人,也是很多民族。 宁国的人口统计办法,和诸国都不一样。 像大明,女子嫁给了明人,就自动变成明籍,宁国却不一样,宁王朱见淮规定,混血二代才算明人,必须通过汉语考试。 这就造成了,印度人高达4000万。 如果把女子刨去,也就剩下一千多万。 这是大平原,清理太容易了。 陈嘉猷出使的印度王朝,就定都在新德里,宁国也定都在此。 景泰五十七年,宁王上疏,请求中枢改宁国为秦国,请封大国。 这也是宁国王都迟迟不改名的原因,因为想用咸阳做国都名字呢,据说石碑都刻好了。 印度五王中,封在中印的晋国,按理说才是五王中的霸主,可谁也没想到,横河流域这么富饶,仅仅东岸就养活了近四亿人口啊。 西岸还有四个多亿呢! 这还不是极限。 印度人口极限是30亿! 若按照景泰前那么养人,印度人口极限是50亿! 以前印度人压根就不会种地,明人来了,才精耕细作的,块块地都是宝地。 人家不种地,从来没闹过饥荒。 大明呢,天天精耕细作,年年闹饥荒,年年吃不饱饭。 人比人得死啊。 但是,恶劣的生存环境恰恰造就了明人的勤劳、朴实、肯吃苦、集体、奉献的优良精神。 明人能够在民族安危的时刻挺身而出,舍生取义。 明人能够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舍己为人的奉献。 这是印度人不具备的。 因为太富饶了。 躺着就能吃饱,还干个屁活啊,讲个屁精神啊,都吃饱了该干啥干啥去吧。 宁国人,明显比伊国人、隋国人懒惰,这是朱佑榷来宁国第二天的真实感受。 这里的服务业,服务水平真的很烂。 干什么都有气无力的。 说话也颐指气使的,语气很狂,仿佛看不起外乡人,哦,这个外乡人是大明,那看不起你们就对了。 肚子吃得饱,底气足,眼界高,瞧不起人。 这就是幸福的烦恼。 朱见淮可不是懒惰的人,他和他爹一样,日日看奏疏,死死攥着皇权。 民间风气堕落,他不止一次叱骂。 可叱骂也没用。 百姓过得太舒服了,没有危机意识。 他改国号为秦,不就是想参与争霸嘛,奈何国民不给力,只想躺平。 朱见淮鼓励百姓生育,只要人口足够多,早晚会卷起来的。 为了让民间卷起来。 朱见淮开始大搞建设,许国搞基建,宁国就搞房地产。 宁国是藩国里,房地产搞得最好的国家。 在宁国,随处可见的都是高楼大厦,宁国很重视市容市貌,注重城市形象。 朱见淮第一个提出,现代CBD的概念,建立核心商业区,建设坐标建筑,一定要高。 人看见高的东西,会自然而然生出崇拜、恐惧、跪下的感觉。 朱见淮要建世界最高楼。 景泰五十五年,新德里出现了世界第一座,超过百米的建筑,世界第一高楼,层高74米,楼顶加装了一根高达30米的避雷针。 这种避雷针式建筑,可让人恶心死了。 摆明了为了争第一高嘛,高度不够用避雷针凑。 而在景泰五十七年,新德里又出现了第一高楼,层高81米,又加装了一根37米长的避雷针。 楼房确实够高,但加个避雷针是什么鬼? 据住在顶层的居民说,天天晚上能听见避雷针晃动的声音,听得心惊肉跳。 新德里每年都会诞生世界第一高楼。 问题是人家能卖出去呀。 建立CBD,就真是商业区,建大高楼卖给百姓,就真能卖出去。 像许国、晋国都在学,结果学了个寂寞。 好似就宁国人是能买房,人家瞧不起大明是有原因的。 别的藩国百姓,全都去大明买房,就宁国人不去,全都在国内买房投资。 很多藩国使团都来学习。 还真都学不来,其他藩国百姓向往大明,宁国人瞧不起大明,大明还吃不饱饭呢吧?茶叶蛋就别说了,肯定吃不起。 所以人家房子卖得好。 最想搞房地产的魏国,为了学习房地产销售技巧,决然决定将喀布尔送给宁国。 宁国才不要呢。 大明也想把乌斯贜一大块烂地,送给宁国。 朱见淮是死也不要。 中枢就死也不批他秦王封号。 两国就这样僵着。 乌斯贜没法送,大明最想甩掉兴都库什山脉,因为宁国最富,就想送给宁国,但宁国不要这块飞地。 倒是对乌斯贜一大块地盘感兴趣,问题是许国不同意呀。 这块许国还等着大明给治理好了,他接盘呢。 这块地方就是克什祢尔,外加喜马偕尔邦,老大一片了。 大明都想甩掉。 因为翻越喜马拉雅山治理这块地盘,实在太耗钱了,不如直接赐给藩国。 问题是一点油水都没有,治理难度巨大。 许国必须要拿到手的,因为这里是他们东边的战略纵深。 但现在朱见浙还不要,让大明给养着,你治理好了我再要,就当爹心疼儿子了。 宁国想要这,大明也想给,但许国是死也不同意。 一旦划给宁国,许宁两国就会开战。 老皇帝的意思是,一人一半,分了完事。 两国还都想占大明便宜呢,想让大明帮忙养着,养肥了我们再收。 拿不到这块地,喀布尔送给宁国,宁国也吃不进去嘴。 等着吧,一旦老皇帝死了,朱见淇绝对不会白给的。 宁国虽然是一个内陆国家,但他们有港口。 从大明借的。 租借合同是无限期,只要宁国皇帝姓朱,就永远免费租借给宁国,合同是景泰三十五年签的。 这也是没法给宁国改封号的原因。 若改了秦国,就全部都要重签,这就容易出现漏洞。 港口在孟加拉地区,大明还租借给他一条专用道,直接坐火车就能运回宁国。 火车线,也是宁国修的第一条火车线。 这几年,宁国也陆续修通了国境内所有铁路,并对铁路沿线进行驻兵,在恒河口上建立多个军事要塞,防范晋国。 还得说一件事,宁国养活近四亿人口,还是粮食出口国呢。 而他出口对象,主要是南印的徐王朱见漓。 宁国有四千万印度人,这些人信仰印度教,和许国一样,印教逐渐成为宁国在主体大教。 按理说,印度是佛教的发源地,可佛教在印度居然灭种了。 反而明人成了天下最多的信佛地。 印教也好,非常适合统治。 但是,这会把人变成傻子的。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