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郑国做出来了。 想试试真假,那抱歉,这东西在地底下埋了几千年了,本就是古董专家修复的,你要是弄坏了,可赔不起。 至于修复过程,也不对外公开。 主打的一个靠猜。 但这些木头,基本可以确定是三国时期的,至于是不是真的木牛流马,还有待考证。 郑王玩得溜啊,建立了一座诸葛武侯庙,按照四川的武侯庙一比一仿造,承认这庙是仿造的,但文物,四川肯定没有,我们郑国才有。 卧龙海,就被郑国抢注了。 然后郑王就瞄上了宋太祖赵匡胤。 老皇帝讨厌宋朝,但不讨厌赵匡胤,而且斧声烛影,让后人猜了几千年。 郑王给你揭开谜底。 又发现了赵匡胤后人的墓。 好像华夏名人后代都愿意往郑国跑,要不是能看地图,我们还真信了你的鬼话。 三国时期有远洋的船支吗? 宋朝有吗? 还真别犟,真有! 东吴能发现宝州,说明船支具备远航能力,蜀汉确实没有这样的船支,但这个诸葛亮后人,是和陆逊后人一起逃过来的,用的吴国船支。 宋朝的船支,别说远航郑国了,就是远航欧洲都能。 因为五代时期的刘汉,做的就是欧亚贸易,这一点历史上是可以考证的。 郑国还发现了很多古代船支停靠的遗址,打捞了几艘沉船出来,足以佐证历史为真。 也别管人家是漂来的还是划来的,反正就是来了。 郑国主打的一个遗迹多。 本来还想对岳飞伸手的,被朝臣拦住了,岳飞距离现在有点近,容易被打假。 那就上韩国忠。 随着岳飞传推广,韩国忠和梁红玉,可被广大书迷喜爱,梁红玉可被皇帝钦点,入烈女庙的人物啊。 韩亮在历史上,几乎没什么记载。 可在郑国出土了韩亮墓,原来韩亮不满南宋朝廷避世隐居,来到了郑国,在炎汉为官。 郑国编造了一段凄美的历史故事,炎汉被异族攻打首都,韩亮挺身而出,击退了外族保卫了首都。 怎么看都是于谦的故事呢? 故事出现了转折,因为奸臣打开了城门,韩亮护佑着炎汉皇族成员来一场千里走单骑,最后为国捐躯,炎汉灭亡。 考古专家看完了这段历史都骂娘,这不是于谦和关羽的集合体嘛?纯他吗瞎编。 但郑国真的出土了韩亮墓,还出土了大量竹简,竹简上记载了这一战的经过。 竹简上还出现了两宋之交大量珍贵史料。 一处墓地无法佐证。 在炎汉之后的下一个王朝里,出现了史书佐证这段历史的真实性,还有几个陪葬墓里,都发现了关于韩亮的记载,这下石锤了吧? 几年后,郑国又有重大考古发现,发现了大乾十三陵。 这可是重磅史料呀。 虽然被盗毁严重,却还是能找到一些文物,佐证大乾的存在。 郑王主打一个会编故事。 官方正史不太信,但民间喜欢看热闹呀,这种名人的后人为国征战的故事,很有市场的,大家愿意听啊。 反正看郑国的历史,主打的一个刺激。 华夏的未解之谜,郑国都有答案。 大乾被大顺灭亡了。 大顺二世而亡,正值天下乱世,朱见渚扶大厦于将倾,力挽狂澜,再造大郑。 这历史像不像吴国! 你俩编历史的都是一个人! 郑国遍地是古墓,建造了几百个历史博物馆,让郑国历史实现考古闭环。 景泰六十年,郑王写了一本鬼吹灯,盗墓者传奇。 直接逻辑闭环。 这回谁敢说郑国历史造假? 不信你来挖一挖啊,我们地底下墓地多的是。 郑王可不随便叫大明古代的名字,他创造出不少地名,根据地名又创造出一批历史。 世界主流媒体,都不觉得郑国是一块孤地,而变成了史实记载,郑国是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国。 只有老皇帝知道,郑国为了伪造历史,砸进去多少钱啊,都是他的钱,这个王八羔子! 像那些遗迹,造假都得花钱的。 郑王还根据梵文佛经,造出很多遗迹,有的还要造出火山喷发,淹没遗迹的假象,然后再挖出来。 鬼吹灯里的故事,都能和现实一一对照。 就是费钱。 这也是郑国人口少的原因。 郑王心思都在造假上了,国内文化气氛浓郁,但国民经济却实属一般。 这里拥有全世界最天然的牧场。 出口的肉食可干不过南美。 也是这年代保鲜技术一般,那种肉罐头在大明已经滞销了,大家更喜欢吃鲜肉,鲜肉贵呀。 郑国的鲜肉也根本无法出口去大明,实在太远了。 这些年,郑国也在改道河流,治理河流,逐渐让河流变得平缓,环境适合居住。 至于土著,早就没了。 必须得没,必然有一天冒出来一个土著说郑国历史是伪造的,郑王颜面何存? 随着大明提出填平两湾国策,郑国也想填平卧龙海峡,将两座岛连接起来。 其实,几万年前郑国原本是一整块大陆,只是海水上涨,淹没大陆,露出来的都是高地。 以现在的技术,只要郑国肯花钱,完全可以填平海峡,连接南北两岛。 立国三十余年,北岛发展规模远超过南岛。 因为南岛缺乏天然良港,又全是山脉地形,导致郑国人口一个劲儿往北涌,南岛人越来越少。 尤其是定下建设工业国家的国策之后,政府资源进一步向北岛倾斜,南岛逐渐被抛弃。 景泰五十九年,郑王想将污染型重工业向南岛转移。 结果并没有带动产业链转移,效果贫乏,还增加了运输成本,一度让郑国经济出现小幅度滑坡。 连续几年刺激南岛发展,都发展不起来。 所以,景泰六十二年,郑王颁布圣旨,填平海峡,连通两岛,将南岛如迷宫一般的岛屿填平成平原,用于种植。 这海峡不像是渤海湾、朝鲜湾,是内海,这里可是大洋啊。 仅凭郑国是做不到的。 必须得请大明,而大明正在投入电气革命,进行技术革新,自然就接下了这个订单。 连接南北两岛后,郑国增加了土地面积,增加了一块平原,还能让南北不再分裂,南北发展也会趋于平衡。 郑国是大明粮食、肉食、矿产资源的主要合作对象。 景泰六十三年,郑国完成环国铁路线修建,做到村村连、镇镇连,今早跨海铁路的技术目前还没有,所以郑王才要填平海峡。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郑国安稳,郑王子嗣就不安稳了,他有八个儿子,都想得到一块独立的封地,就是把郑国拆分。 或者是郑国占据北岛,把南岛分给诸子。 郑王认为郑国是统一不可分裂。 但儿子们的想法,他又不得不考虑。 这一考虑,就导致了诸子夺嫡,郑太子看弟弟们跟仇人一样,弟弟们也巴不得太子立刻死去。 郑国没有地盘可以分封。 大洋洲的岛屿非常多,多到统计不过来,这些年宋郑吴郕周发现了很多无人居住的岛屿。 这是郑国和其他国家唯一有摩擦的地方。 郑王想将儿子们封去岛上去,但他的儿子们都不安分,谁也不愿意当小小的岛主,都想当郑国的岛主呢。 这位风流天子,优柔寡断,明明看出儿子们的意思,却没有及时阻止,未来这郑国怕是也会爆发内乱。 朱佑枔盘旋几日后,便启程离开郑国,北上拜访所有诸侯国,最后再去大洋洲最后一个国家,周国。 老皇帝把澳大利亚叫为周地,周国也是大洋洲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有四百万平方公里,在世界国土排名榜单上,也能排在前面。 但是,有三分之二的土地是沙漠,剩下的全是山脉。 人口仅有7000万人。 周国实行两京制。 在达尔文地区建立丰京,镐京的名字被商国抢注了。 而在珀斯,建立洛京。 周国一共有四个大城市,皮达马拉叫成周,林肯港叫武王。 景泰五十七年,老皇帝将澳大利亚湾地区划给了周国,让周国拥有了第一块完整的平原,叫武王平原。 这块平原,之前属于周吴共有,吴国无法抵挡周国的兵锋,导致两国偷偷在平原上开战,老皇帝调停,将这块平原划给了周国。 得到这块平原后,周国人口逐年增长,预计景泰六十五年就能破亿,再多就得看水资源了。 最近,周国又和郕国拟定协约,加高各自山脉,解决用水问题。 周国境内也有水,只是不够灌溉用的,无法灌溉就得不到足够的粮食,就无法供养人口。 周国的粮食来源是吴国,从吴国买。 或者用矿产换。 周国遍地是山脉,恰恰地下资源极为丰富,仅靠石油出口,就让周国赚得盘满钵满。 周国还拥有五国中最强的士兵,常备大军70万人,全是精锐,战船上万艘。 大明南征北讨,周国都会派兵随战。 这也是老皇帝垂恩周王朱见淞的原因。 作为老二,他军事强大,却不会随意攻伐弟弟们,他以大洋洲宗主国自居,虽然其他四国不太把他当回事。 但既然是周地,那就该周王说了算。 他主要调停诸侯国,没有灭亡其他诸侯国的意思,因为周国也吞不进去这么大好处。 朱见淞和朱见渝一样,是忠实的佛教徒,国内佛教氛围十分浓郁,但佛教可不是国教,而是信仰自由。 他信佛,和母亲谈皇贵妃息息相关。 但他很克制,不会因为自己的信仰,就逼迫全国人都信,也不会大肆封禅神山,做劳民伤财之举。 他只关心饮水问题,只关心军事问题。 像郑王、宋王有家务事要烦,周王则没有,周太子朱佑棈是国内闻名的贤王,他参与过科举高中,亲自参与治水,参与过开垦良田,还亲自动手种植。 大周是两京制,周太子经常代周王朱见淞坐镇北京,做事井井有条,极有作为。 一个充满忧患的国家,才会诞生明主。 一个毫无忧患的国家,只会争权夺利,最后把自己的国内耗到消失掉。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