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2章 引水、填海、加高三大工程,气温升高,雪山融化危机-《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


    第(3/3)页

    “若是防守的话,儿臣也没有绝对把握,但能保证腹地不丢,仅此而已。”

    朱见漭能说出这么没志气的话,说明实在没办法。

    朱祁钰却点点头:“你再看看地图。”

    “爹,您当初拆分四川和重庆,就是在遏制乌斯贜?”朱见漭发现他爹多么有先见之明。

    其实从经济角度看,当初拆分四川和重庆,就是败笔。

    如果四川和重庆集合整个四川盆地,这地方经济实力,一点不比沿海地区差。

    可是,老皇帝却拆分了四川,四川以成都沿线划分两省,向西吞并了乌斯贜东部和青海南部,成为一个多是山脉、高原、戈壁的穷省。

    可从军事角度来看,让人拍案叫绝。

    老皇帝无声之间,瓦解了乌斯贜的军事武装,正因此,韩雍控制下的四川,不断侵袭雪山,才最终才有了仰攻之胜,才第一次将官员派上雪山去,才正式掌控这片地盘,才最终撤宣慰司,设为省。

    即便现在,四川和重庆也没有合并。

    有人说老皇帝喜欢增加省,来增加自己的勋功章。

    然而,等乌斯贜气温高两度之后,等当年那个让盛唐惶惶不可终日的吐蕃卷土重来的时候,他们才会知道,老皇帝当年的拆分,多么有先见之明。

    四川,有一大块雪山。

    老皇帝占据整个乌斯贜地区,比后世大得多,但老皇帝并没有将整个乌斯贜放在一个省。

    而是拆分成了五个省,乌斯贜省占据最多,大理、四川、青海、西域,全都占了一块。

    “若非朝臣拦着,朕就将乌斯贜拆分成乌斯贜省和朵思省了。”

    朱祁钰嗤笑:“不过,朕拆分云南时,将云南和大理分开设省时,就从乌斯贜划过来一块,雅鲁藏布江,是三省交汇之地。”

    “只要在大理、四川、青海、西域布置好重兵,乌斯贜就算暖三度,照样脱离不了大明。”

    “陛下圣明!”朱见漭拜伏在地。

    朱祁钰让他起来:“朕近来读吐蕃史,发现吐蕃的崛起,和松赞干布和论钦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所以呀,贤明皇帝和有能力的臣子组合,才能让一个国家鼎盛。”

    “老四,朕让伱回去好好看看吐蕃史。”

    “儿臣遵旨。”朱见漭神情肃然。

    大唐对吐蕃战争中屡屡战败,和武则天不停扫荡朝堂有直接关系,导致盛唐能征善战的将军越来越少。

    大唐政治混乱,也让吐蕃占据先机。

    最后吐蕃自断臂膀,处死了论钦陵,也导致了吐蕃王朝的衰落。

    所以,有一个肯相信臣子的君主有多么重要。

    “青海的事,你回去好好想想。”

    “咱们上不了高原的。”

    “修了铁路也无用,修好了,也能破坏掉。”

    “只要人有野心,总有办法造反的。”

    “该怎么控制高原,是你的难题了,朕点到为止。”

    朱祁钰让他退下了。

    青海,是腹心之地,如果永远一片荒凉,会影响大明进一步发展的,如果将青海变成第二个陕西,这颗明珠就是大明腾飞的最大裨益。

    以前乌斯贜,只是一个边陲省份,战略省份而已。

    随着可能气温升高,这块十分封闭的地区,极有可能第一个独立出大明,必须得防患于未然。

    加强联姻没用,战争不会因为小恩小惠而停止。

    得想办法完全控制这块高原。

    而用好了乌斯贜,乌斯贜会成为大明一个富裕省份,未来前途不可限量。

    朱见漭看完吐蕃史,宫门落钥之前,将朝臣宣来。

    “老臣去过欧洲。”

    刘大夏第一个开口:“同样纬度下,欧洲是比大明温暖的。”

    “加高西伯利亚的山脉,大明腹地温度提升是必然,乌斯贜温度肯定水涨船高。”

    “可出现吐蕃之乱,老臣认为不可能。”

    “吐蕃崛起,存在着巨大的偶然因素。”

    “换老臣是唐朝人,老臣也想不到,气候因素会促成一个霸主国出现。”

    “吐蕃顺利建国,恰逢是唐朝对外征战的时间,吐蕃是占了唐朝无暇他顾的便宜,在唐朝击败吐谷浑之后,捡便宜吞掉了吐谷浑,才奠定了大国基础。”

    “之后每次崛起,都和唐朝的政治息息相关。”

    “若没有武周乱政,也就没有吐蕃崛起,没有安史之乱,吐蕃早就被大唐给灭了。”

    “所以,吐蕃崛起具有极强的偶然因素。”

    “大明则不一样。”

    “我大明是统一的大帝国,国富民强,而且,乌斯贜是大明内地,汉臓通婚比较频繁,民间交往极多。”

    “就算乌斯贜想分裂,我大明养了乌斯贜一百多年,乌斯贜汉化五十余年,难道就没有一个忠贞之士吗?”

    “还有,中华江的开凿,和天路建设,我大明战兵可随时登上高原。”

    “大唐时期的吐蕃,是独立国家,大明的乌斯贜,是大明的一个省,他分裂那叫造反,没有法统的。”

    “还有一点。”

    “吐蕃强盛时,黄教并没有普及整个高原,现在乌斯贜上下,都是黄教徒。”

    “大明是完全信仰自由,支持各种信仰,甚至您,老臣,都算是黄教徒。”

    “咱们同根同源,为什么要分裂呢?”

    “还有就是工业化进程。”

    “现在百姓都奔着钱使劲,都想过上好日子,不想打打杀杀了。”

    “明军在奥斯曼战争中处处遇阻,就是明军战斗力下降的原因,因为不想打仗了。”

    “所以老臣觉得,乌斯贜没有大患。”

    刘大夏是这样认为的。

    “马尚书,您怎么看?”朱见漭还是想问问这样的老帅。

    马文升还在沉思,片刻才道:“若老臣领兵,打不上雪山。”

    “孤也没这个能力。”朱见漭老实道。

    “大明打不上去,人家却能打下来,如何不会造反呢?”

    马文升道:“那样的天时地利,必然会叛乱不断的。”

    “现在没有野心,随着气温升高,新农耕文明出现了,野心就来了。”

    “该防患于未然。”

    “刘大人的意思也有道理,没有大患,但小患不断。”

    马文升道:“那么庞大的高原,一旦有人造反,消息需要多长时间才会传到中枢来呢?”

    “可以架电话线。”刘健道。

    马文升却摇头:“人家造反了,就会切断电话线的,必须通过人工传递才行。”

    “如果重重堵截,一个月都未必能传过来。”

    “太子,若您领兵,一个月内,在无朝廷干涉的情况下,能打下多少地盘?”

    朱见漭嘿嘿而笑:“孤能把整个乌斯贜打下来,但不会来袭扰大明,而是会去打印度,吃下印度,再吃中亚,最后吃青海和西域!再调过头来吃大明!”

    他伸出两根手指:“两年,孤就能做到。”

    马文升微微凝眉:“而两年,朝廷出兵剿灭,能剿灭掉吗?”

    “嘿,孤都跑去印度了,你怎么剿灭孤啊?”朱见漭笑道。

    刘健插话道:“就是说,一旦发生叛乱,整个乌斯贜就丢了。”

    “没错!”

    马文升道:“小叛乱,也会引发大叛乱的,任何人都有野心,谁都想做皇帝,必须要防。”

    “怎么防呢?”朱见漭问。

    刘健开口:“如果替换汉民上去呢?”

    “更不行,汉民就没有野心了吗?哼,反而汉民最容易造反。”马文升冷笑。

    读书人最反动。

    一直没开口的李东阳缓缓道:“派重兵守住要塞,一旦造反,立刻剿灭。”

    “无诏出兵吗?那造反的会不会是朝廷的官员呢?”马文升反问他。

    李东阳语塞。

    无诏出兵是重罪。

    任何将领,无论何时,必须等朝廷圣旨到了才能出兵,除非朝廷授予了出兵权,否则将领是没有这个权力的。

    “这地方是个烫手山芋啊,以前一直冰封,反而是好事。”谢迁苦笑。

    “是啊,春暖花开,却要诞生一块绝地。”

    王鏊喃喃道:“陛下填海舍不得用石头,高原上石头那么多,把险要地势给炸掉,变成石头用来填海,将天堑变通途,如何?”

    “那得花多少钱?需要多少时间啊?”马文升问他。

    “还有啥办法?”

    朝臣也都很苦恼。

    “太子,您有办法?”马文升见朱见漭一直不说话。

    朱见漭清清嗓子:“办法没有,但雪山温度升高,山上的积雪也会化了,中华江、澜沧江、怒江等多条江水流域要增加了,水资源又丰沛了。”

    “水资源丰富,乌斯贜反而变成了宝地,造反概率岂不又提升了?”王鏊道。

    这个问题还真是无解。

    (本章完)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