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于是宠物猫就来了。 本想要让他人答应自己的小要求,却先提出大要求,从而更有利于他答应自己的小要求的心理现象,就是利用了人的对比心。人人都存在对比心。如果最初给出的是一个非常苛刻的要求,然后又提出了一个妥协的要求,即使这个要求也有些苛刻,但是对方会认为这是一个能被接受的要求。 有个妻子在逛商场的时候,看到了一件标价800元的裙子很漂亮,想让老公给自己买。但是考虑到老公可能不同意,她于是就对老公说:“老公,我们好久没出去旅游了,最近好烦啊,不如我们去欧洲玩一趟吧,希腊、巴黎、伦敦……” 妻子看到丈夫面有难色——装作没听见般地继续看报纸(意料之中),便故作生气地说:“那要不,就给我买条裙子吧。” 于是,那件早就看中了的裙子被买回来了。 这就是利用了人本性中固有的对比心。父母觉得与其再生个孩子,不如买个宠物猫更能让他们接受。丈夫觉得与其欧洲游,还不如买条裙子吧。 鲁迅曾于1927年在《无声的中国》一文中写道:“中国人的性情总是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说在这里开一个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天窗了。” 这种本想要让人答应自己的小要求,却先提出大要求的心理现象,就是利用了人的对比心。 学校的一名学生犯了错误后离家出走,班主任老师和学生家长知道后都急坏了,四处寻找,都找不到。 但是,过了几天,正在大家都一筹莫展、痛苦不堪的时候,学生自己安全地回来了。班主任和家长反倒不再过多地去追究这名学生之前所犯的错误了,只纷纷说道:“回来就好。” 实际上,在这里,离家出走就相当于“拆屋”,是班主任和家长没办法接受的,也是不希望再发生的一种结果;学生之前犯的错误就相当于“开天窗”,虽然原来难以接受,但相对于离家出走就显得可以接受了。 心理研究者查尔迪尼等人曾做过一项被称为“导致顺从的互让过程”的实验。 研究人员将参与实验的大学生分成两组,对于第一组大学生,研究人员要求他们带领少年们去动物园玩一次,需要两个小时,但只有1/6的学生答应了这个请求。 对于第二组大学生,研究人员首先请求他们花两年时间担任一个少年管教所的义务辅导员。这是一件费时费力的工作,几乎所有的大学生都谢绝了。他们接着提出了一个小的要求,让大学生带领少年们去动物园玩两个小时。不就两个小时嘛,太容易了!一大半学生都答应了这个请求! 在向别人提出自己真正要求之前,先向别人提出一个大要求,待别人拒绝之后,再提出自己真正的比较小的要求来,别人答应自己要求的可能性就会增大。 比如商家在卖东西的时候,假如他们的进价是100块,而他们一口要价400块,最终他们可能会以200块成交。但是假如他们直接要价200块呢?他们就很难以200块的价格卖出去。 我们想向一个朋友借钱,如果想要借1万块,我们不妨狮子大开口,先对他说,需要借10万块钱。(假如他直接借给你10万块,那可是意外的收获。) 假如他面露难色,说自己这段时间里也不方便、不宽裕,一时拿不出这么多来,那我们就可以利用他的比较心,开口说:“哪怕1万块也好呀。” 此时,在他心中,已经有了比较,从10万块下降到1万块,感觉上就好多了,貌似自己占了便宜,而且已经拒绝了10万块的要求,心里有了一定的内疚感,如果1万块都不借,也太说不过去了。 于是借1万块的预期目标实现了。 利用人的好胜心, 激发他人斗志和勇气 艾尔·史密斯曾任美国纽约州州长。一次,史密斯需要一位强有力的铁腕人物去管理最臭名昭著的辛辛监狱,因为那里缺一名看守长。不过,管理监狱是一件棘手的事,经过几番斟酌,史密斯选定了新汉普顿的刘易斯·劳斯。 “去管理辛辛监狱怎么样?”史密斯轻松地问被召见的劳斯,“那里需要一个有经验的人去做看守长。” 劳斯大吃一惊,他知道辛辛监狱是出了名的难管,也知道这项任务的艰巨。这是一项政治任命,他不得不考虑自己的前途,考虑这是否值得冒险。 史密斯见他犹豫不决,便往椅背上一靠笑道:“害怕了,年轻人?我不怪你,这本就是个困难的岗位,它需要一个重要人物来挑起担子干下去。” 这句话激起了劳斯的好胜心,他终于勇敢地接受了挑战,并在辛辛监狱待了下去。后来,他对监狱进行了改革,帮助罪犯重新做人,成了当时最负盛名的看守长,创造了奇迹。 人人内心都有一定的好胜心,只不过在平时的生活中一般没有机会显露出来。 只要我们能够激起他人的好胜心、求胜欲,就能让其按照我们的意图去行动,让其更具责任感,发挥出更大的潜能,这对于目标的达成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上面这个奇迹本身,就可以说是史密斯善用好胜心创造的。 在《三国演义》的“赤壁之战”中,蜀吴联手击败了魏,在这其中诸葛亮说服孙权联合抗曹是关键的因素。 当时的情况是刘备已经被曹操打得狼狈不堪,只剩下两万人马,势单力孤,一路往江东逃跑。 曹操统一了北方,又接收了荆州,正是意气风发,势如破竹的时候,亲率水陆雄师83万,排山倒海压江而来。 孙权呢,年纪轻轻,继承父兄的基业,稳坐江东富饶之地,但是军事实力远远不够与曹操抗衡。所以他是既不想投降,但是又怕战败了后果更严重,正在犹豫不决、举棋不定。 就在这种复杂的情况下,诸葛亮只身来到江东。他拜见孙权,先说了这样一番话: “如今天下大乱,北方的群雄都已经被曹操收拾干净了,连荆州刘琮也已经投降了曹操,现在就只剩下将军和刘备了。” “眼下,曹操雄兵83万势如破竹,所向披靡,咱们光靠英雄气概是对抗不了他的。刘备刚刚又吃了败仗,将军您还是早作准备,好好想想吧。” “如果您觉得东吴的军力能够打赢曹操,就跟他决一雌雄,要是您觉得没有这个实力,还是早点解除武装,俯首称臣,投降算了(谁都知道东吴的军力跟曹操根本就不在一个重量级别上,这诸葛亮明摆着要孙权投降)。” 孙权一听,心想:你原来不是要劝我跟你那个整天吃败仗的刘备联合对抗曹操。刘备都被打成那样了,还不投降,怎么就让我投降?曹老贼83万是多,难道我就该一仗不打举白旗呀?他反问:“照你这么说,刘备怎么不赶快投降曹操?” 诸葛亮回答说:“瞧将军这话说的。刘备是汉室皇族的后代,那是天生的英雄呀,目前虽然遇到些困难,但是天下的壮士贤才还是源源不断地慕名前来投奔,要效犬马之劳。刘备起兵抵抗曹操,那是天命呀,至于成不成功,那是由天命决定的,怎么可以向曹贼投降!” 孙权听了这话,一时怒发冲冠:他刘备假模假样的是天命,我孙权继承父兄的基业坐镇江东,手下人才济济,拥兵10万,难道就该投降?曹老贼人多势众,我是有点怕打不赢,但是那又怎么样,就打这只老虎。 于是,孙权拔出宝剑,凌厉的剑光耀着他的眼睛,只听他坚定地吐出几个字:“打不赢也得打。” 此刻,第一步目标达成。诸葛亮利用孙权的好胜心和不服输的性格,激得他坚决不投降,要和曹贼打这一仗。 但是关于怎么能打赢,孙权内心还是有些不踏实,他知道单靠东吴自己的力量是打不过曹操的。诸葛亮给孙权深入地分析了各方形势,指出曹操之短处,强调了孙刘的长处,最后指出:“如果将军集精兵猛将与刘备之军配合,联合作战,一定会击败曹军。天时地利俱在,剩下的只看将军您的决策能力了。”这一番话打消了孙权的不安,坚定了他的信心,最终促成了孙刘联合抗曹。 孙权是一个极其稳重、心思缜密的人,有着君王的心态和气度,要想劝服他谈何容易。 然而诸葛亮摸透了孙权的心理,充分利用了他的好胜心和不服输的性格,激起了他的斗志,下定了誓与曹贼决一死战的决心,成功地完成了刘备交给自己的任务。可见,诸葛亮真是善于利用别人心理的高手。 第33章以心观心,洞察人性 跳出心理定势,用新眼光看待对方 两个小矮人哼哼和唧唧在迷宫中生活。 每天一大早,他们就起床,穿上运动鞋,跑出家门在迷宫里寻找可口的奶酪。迷宫中的路线非常复杂,经常让人迷路。有时他们能找到一些美味,有时却什么也找不到。可是他们还是快乐而勤劳地在迷宫中寻找好吃的奶酪。 直到有一天,他们发现了一个特大奶酪站,里面堆满了各式各样的新鲜奶酪。自此以后,哼哼和唧唧就沿着特定路线来这里大吃。每天如此,开心快乐。 然而,突然有一天,当他们再次来到这里时,所有的奶酪都不见了。他们吃惊、愤怒、苦恼。 哼哼认为奶酪就在这里的某个地方,迟早会出现的,他还是每天都来到这里等着奶酪的出现,饿得虚弱不堪;而唧唧在经过了一番害怕和犹豫之后,决定作出改变,重新出发,寻找新的奶酪。经过一路探索和辛苦尝试,唧唧最终找到了另一个大大的奶酪站。 这就是心理定势和超越心理定势的不同所致。心理定势是指人们按照已有的经验和认识去处理现在的问题。它会束缚我们的思维,让我们墨守成规。一旦条件改变,而我们不能作出改变时,就会像哼哼一样饿肚子。 定的反面是变,定势的反面就是改变。作出改变,就是要改变自己,突破自己,超越自己。因为变化总是在发生的,我们必须尽快适应变化,越早放弃旧的奶酪,就会越早享用新的美味的奶酪。 现在我们来做个实验。把四只苍蝇和四只蜜蜂装进一个玻璃瓶中,然后将瓶子平放,使瓶底朝着窗户。 结果,蜜蜂不停地往瓶底飞,试图找到出口,直到力竭而亡;而苍蝇则在不到三分钟的时间里,全部从另一端的瓶颈逃脱了。 蜜蜂基于出口就在光亮处的定势,不停地重复这个合乎逻辑的错误。而苍蝇则没有这种知识与经验的束缚,不断尝试新的方向,终于飞出囚室。 实际上,不管是人还是动物,都难免受到心理定势的影响,用以往的经验、认识或者惯性来解决当前的困境。 一次,一艘远洋海轮不幸触礁,沉没在汪洋大海里,幸存下来的九位船员拼死登上一座孤岛,才得以幸存下来。 但接下来的情形更加糟糕,岛上除了石头还是石头,没有任何可以用来充饥的东西;更为要命的是,在烈日的曝晒下,每个人口渴得冒烟,水成为最珍贵的东西。 尽管四周是水——海水,可谁都知道,海水又苦又涩又咸,根本不能用来解渴。现在,九个人唯一的生存希望是老天爷下雨或过往船只发现他们。 等啊等,没有任何下雨的迹象,天际除了海水还是一望无边的海水,没有任何船只经过这个死一般寂静的岛。渐渐地,八个幸存的船员支撑不下去了,他们纷纷渴死在孤岛上。 当最后一位船员快要渴死的时候,他实在忍受不住扑进了海水里,“咕嘟咕嘟”地喝了一肚子。船员喝完海水,一点儿也觉不出海水的苦涩味,相反觉得这海水又甘又甜,非常解渴。他想:也许这是自己渴死前的幻觉吧。便静静地躺在岛上,等着死神的降临。 他睡了一觉,醒来后发现自己还活着,船员非常奇怪,于是他每天靠喝这岛边的海水度日,终于等来了救援的船只。 后来人们化验这里的水发现,这儿由于有地下泉水的不断翻涌,所以“海水”实际上全是可口的泉水。 谁都知道“海水是咸的”“根本不能饮用”,这是基本“常识”。因此,八名船员被渴死了。正是所谓的经验——这种心理定势害死了他们。而第九名船员则由于敢于突破心理定势,才赢得了最后的生存的机会。 在人际交往中,心理定势就是指人们在认知活动中用“老眼光”——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看待当前问题的一种心理反应倾向,也叫做思维定势。 不过,有句古话叫做“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用老眼光看人常失之偏颇。 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在鲁肃死后继任都督,击败蜀国大将关羽,为夺取荆州立下了大功。 吕蒙本是个武将,不读书,没有什么学识。鲁肃认为他只有勇力,是一介武夫,很是轻视他。后来,当鲁肃再次见到他时,看到他和以前完全不同了,谈起军事问题,很有见地,非常惊异。鲁肃感叹地说:“我一向认为老弟只有武略,时至今日,老弟学识出众,确非吴下阿蒙了。”吕蒙说:“士别三日,但当刮目相看。” 永远不要以老眼光去看待别人,每个人都在不断地变化,甚至变化很大。而这也警惕我们要常学习常进步,免得“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我们每个人都要不断努力,不断进步,提升自己。你这样做,别人也一样会这样做。所以,打开心门,用新的眼光去看待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你会发现很多让人意想不到的变化。 正如古希腊赫拉克利特所说:“所有事物都是流动的。”每一件事物都在不停地变化、移动,没有任何事物是静止不变的,因此我们不可能“在同一条河流中涉水两次”。当我们第二次涉水时,不论是我们还是河流,都已经与以前不同了。 人也是如此,每个人都在不断地变化中,只要有时间和空间的存在,不论是你我还是他,都与以前不同。 一个“坏孩子”“问题少年”“不良少年”不会总是往坏的、不良的、有问题的方向发展。一个曾经一事无成的人,也许会干出一番大事业来。一个曾经学习不好的学生,很可能在下次考试中就能考出让你意想不到的好成绩。 我们要尊重每一个人,不要因他的富贵权势而卑躬屈膝、阿谀奉承,也不要因他的卑微穷困而歧视他、瞧不起他,甚至给他难堪。须知,富豪也会变乞丐,小人物也终有出头日。 我们要平心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不断发现他们的变化,用新眼光去看待他们。 利用投射心理,洞悉他人心境 一天晚上,在漆黑偏僻的公路上,一个年轻人的汽车抛了锚——轮胎爆了。 年轻人下来翻遍了工具箱,也没有找到千斤顶。怎么办?这条路半天都不会有车子经过。他远远望见一座亮灯的房子,决定去那个人家里借千斤顶。可是他又有许多担心,在路上,他不停地想:“要是没有人来开门怎么办?”“要是没有千斤顶怎么办?”“要是那家伙有千斤顶,却不肯借给我,该怎么办?” 顺着这种思路想下去,他越想越生气。当走到那间房子前,敲开门,主人一出来,他冲着人家劈头就是一句:“去你的吧,你那千斤顶有什么稀罕的!” 主人一下子被弄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以为来的是个精神病人,就“砰”的一声把门关上了。 人把自己的想法投射到他人身上,是多么可笑,其实人家未必像你想的那样。在心理学上,那种把自己的某些心理特点加给对方的现象,叫做“投射”,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以己之心,度人之腹”。 投射心理是指以己度人,认为自己具有某种特性,他人也一定会有与己相同的特性,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并强加于人的一种心理倾向。 可知你不是别人,别人不是你,你怎知别人与你有同样的感受、想法和意愿,别人又怎知你是如此这般所想。《庄子》里面有一个著名的“濠梁之辩”的故事。 庄子和惠子在濠水桥上游玩。庄子说:“鱼儿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这是鱼的快乐呀。” 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 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 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知不知道鱼的快乐,但是你也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却是可以确定的。” 正是由于投射心理的存在,我们就可以从一个人对别人的看法中,推测出这个人的真实意图和心境。 宋代著名词人苏东坡和得道高僧佛印是多年好友。 一天,苏东坡去拜访佛印,两人相对而坐,谈论佛法诗词,甚是欢畅。席间,苏东坡对佛印开玩笑说:“我看你是一堆狗屎。”佛印笑道:“我看你是一尊金佛。” 苏东坡非常得意,以为自己这次终于占了佛印的便宜。于是回家后就迫不及待地向妹妹炫耀此事。 苏小妹说:“哥哥,你错了。佛家说‘佛心自现’,你看别人是什么,就表明你看自己是什么。” 如果一个人经常疑心别人打他的小报告,我们就可以推断出此人心里有鬼,而且很可能,他就是个背地里打小报告的人。如果一个人总觉得别人在骗他,别人心怀不轨、居心不良,我们就可以推断出他是个心地阴暗、撒谎骗人的人。如果一个人看别人都是好人,什么事都往好处想,那他就是个好心、乐观、善良的人。 《吕氏春秋》中有这样一则故事。 宋国有一个农夫,在自己的田地里拾到了一块宝玉,如获至宝。就赶紧把这宝玉呈送给当时的大贤——子罕,请他赏光笑纳。 子罕看了后,并不收这份厚礼,并说:“在你眼里,这个宝玉是至宝,但是在我眼里,不收取非分的财物才是至宝。” 宋国的父老乡亲很不理解子罕的这种做法,于是就有人去请教一位智者,智者答:“人各有志,每个人都是不同的。如果你拿面饼和金钱让小孩子选择,他会选择面饼;如果你拿和氏璧和金银让俗人选择,俗人会选金银;如果你拿和氏璧与至理名言让贤人子罕选择,则他会选择做人做事的至理名言。” 正如智者所说,我们可以从一个人选择的是什么“东西”中,推测出他的真实想法和心境。如果他选择金银,我们就知道他爱好钱财,与他交往,只要让他有钱财的收益,他就乐意为你做事,与你成为朋友;如果他喜欢美女,我们就知道他是个好色之人,与之交往,让他享受到美色的快乐,就能让他欢心,成为你的朋友;如果他选择做人做事的至理名言,那他就如子罕般,是位大贤。 每个人的成长背景、生活环境、受教育程度、人生经历都各不相同,人生观,价值观,对事物的看法,处理问题的方法,看待世间万物的角度都是独特的。别人永远不是自己的克隆,不是自己的完全复制,不可能和自己的所思所想完全一样。正因为此,世界才是五颜六色、多姿多彩的。 我们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要看到这些差异,尊重这些不同,利用人普遍存在的投射心理,揣测出他的真实意图和心境。 摘掉光环,警惕晕轮效应 你是不是喜欢听某个明星唱歌,就喜欢他?觉得他这也好,那也好,样样好,越看越喜欢。 你是不是会因为看了某个电影或电视剧,喜欢里面的某个角色,而喜欢他的一切,不管他参加的什么其他节目,你都喜欢?喜欢他整个人? 这种现象,就是心理学上的晕轮效应,也叫光环效应。晕轮效应是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像日晕一样,由一个中心点逐步向外扩散成越来越大的圆圈,是一种在某一突出特征影响下所产生的以点带面、以偏概全的社会心理效应。 一个人如果被称赞,他就会被一种积极肯定的光环所笼罩,并且被赋予其他一切好的品质。 如果一个人被标明是坏的,他就会被一种消极否定的光环所笼罩,并且被认为具有其他一切坏的品质。 这就是所谓的“一好百好,一差百差”“情人眼里出西施”“看你顺眼越看越顺眼,看你不顺眼越看越不顺眼”。 对于晕轮效应,心理学家戴恩做过一个实验。 让参与者看一些照片,照片上的人有的很有魅力,有的是中等魅力,有的则没有魅力。看过照片后,戴恩要求参与者对照片中的对象进行魅力评定。 结果表明,参与者对有魅力的人比对无魅力的人赋予了更多积极方面的、好的、理想的人格特征,如友善、和蔼、沉着、好交际等。 这种晕轮效应不但表现在以貌取人上,还常常表现在初次与人交往时,以他人的穿着打扮、言谈举止、气度风格等来推断他的身份、才能、品德、性格等。在对不太熟悉的人进行评价时,这种效应体现得尤为明显。 我们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可能会因为个人的喜好而对他人有所偏见或偏爱,但是我们一定要提醒自己全面观察对方,决不能看见美女帅哥就晕了头,须知在人的外表之下,还有更深刻的东西在涌动。 一个影星、歌星,他的可爱之处主要在于他戏演得好,歌唱得好,或在于他的勤奋、坚强、沉稳、勇敢、执著、孝心、爱心等一些个人品质的魅力,甚或在于他的帅气或靓丽。 而他们的“粉丝”,却把他们当成是无所不能、没有缺点的完人来崇拜。“粉丝”们在演唱会上尖声叫喊,如醉如痴,为得一个签名排几个小时的队,这个可以理解,甚至可以支持,因为这体现了年轻人的激情,他们喜欢什么,爱什么,就去大胆地做什么,无可厚非。 但是把偶像的某些突出优点,推及到他们的其他一切方面,认为他们的方方面面都是完美的,就有失偏颇了。 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有些人看起来慈眉善目,温文尔雅,彬彬有礼,待人和善。我们常常会喜欢这样的人,认为这样的人必定善良、友好,有涵养、有层次、有水平,是一个值得结交的朋友,一个优秀的合作伙伴。然而事实未必如此,一些伪君子,骗子,表面一套背地一套的小人常常最具伪装性和迷惑性。 我们往往会因为他们的一些表面的突出的“优点”而忽略或者看不到他们的真实缺点,导致上当受骗,最终捶胸顿足,大发感叹:“我怎么会相信这个混蛋?!” 为克服晕轮效应,我们应该养成客观全面看待他人的习惯。 要知道事物没有完美无缺的,有优点并不意味着就是完人,有缺点也不意味着一无是处。可爱的优点和讨厌的缺点,很可能在一个人身上并存。不要被光环所迷惑,它笼罩的其实也只是一个普通的人。 慧眼识英雄,看出对方的闪光点 奥托·瓦拉赫是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他的成才之路非常曲折,却又十分精彩,可谓是一部传奇。 瓦拉赫在开始读中学时,父母为他选择的是一条文学之路,希望他能成为文学巨匠。不料一个学期下来,文学老师为他写下了这样的评语:“瓦拉赫很用功,但过分拘泥。这样的人即使有着完美的品德,也绝不可能在文字上发挥出来。” 后来,瓦拉赫爱上了画画,于是在父母的支持下,他改学油画。可是瓦拉赫既不善于构图,又不善于调色,对艺术的理解力也不强,在班上的成绩是让人极度伤心而又无奈、失落的倒数第一,学校的评语更是令人难以接受:“你是绘画艺术方面的不可造就之才。” 面对如此“笨拙”的学生,绝大多数老师都认为他已经是成才无望,朽木不可雕也。父母也是忧心忡忡,不知如何是好,对于小瓦拉赫,他们感到美好的愿望和现实总是有差距,而且差距还很大。 只有化学老师认为他做事一丝不苟,具备做好化学实验应有的各项优秀品质,极力建议他去试学化学,父母接受了化学老师的建议。 这次,瓦拉赫智慧的火花被彻底点燃,一发而不可收拾,文学艺术的“不可造就之才”一下子变成了公认的在化学方面“前程远大的高材生”。经过努力和天分潜能的发挥,瓦拉赫最终成为了举世瞩目的化学家。 这就是著名的瓦拉赫效应。每个人的天赋优势、智能发展都是不均衡的,都有优势和弱势,一旦他们的最佳点被发现,并得到充分的发挥,他们就可以获得惊人的成就。 在人际交往中,瓦拉赫效应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身的优点和缺点,在个人成长的过程中,或许有一些明亮的光点和灰色的污点。我们要多用心观察,用心体会,尊重、信任、关爱他人,发现他人身上的闪光点、优秀品质,真诚地和他人交往。 不能只看到他人暂时的平庸或困境,而忽视其未来的发展潜能,瞧不起、歧视他人。不能心存偏见,因为看到他人一些性情上的瑕疵就对其全盘否定,甚至给其贴上坏人的标签。 有时候眼睛会欺骗我们,让我们一叶障目,只看到他人的平凡,而看不到他人被平凡包裹着的光芒四射的潜能。就像山谷中的一颗石头,外表普通,内中或许就包藏着宝石。而我们大多数人却永远也看不见。 千里马尚需伯乐来发现。一个现在没有钱的穷小子,也有可能经过努力和某些天赐的机遇,而成为富豪。他身上所具备的那份潜能、那份品质,如执著、勇敢、乐观、雄心、宽容和爱,你是否能看见?一个丑小鸭的美丽动人,你又能否看得见? 在与人交往中,我们要善于发现他人身上的可取之处、可学之处、可用之处。 我们可以从学识渊博的学者、教授身上学到丰富的知识,独特的思维方式,科学的研究方法,实用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等; 可以从商人身上学到精湛的经商之道、做人之法; 可以从一个普通的青年身上感受到对国家的热爱和忠诚; 可以在一个卖饼老人身上看到善良、忠厚和真诚; 更可以在一个赌徒、酒鬼身上发现卓越的文学才能、治国能力或者经济头脑、军事才干(丘吉尔就曾经酷爱喝酒和赌博)。 刘邦的岳父吕太公,在刘邦还是个小亭长的时候,就断言他将来能有大作为、大富贵,非要把女儿嫁给他。后来,刘邦果然成就一番帝业,吕太公的女儿也成了皇后,她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吕后。这位吕太公真可谓是慧眼识英雄。 在我们的人生中,重要的是能够有一只心眼,透过平静的湖面,看到下面的波涛汹涌,透过凝结的火山口,看到其内藏的烈焰涌动。 通过观察对方的交际圈来了解对方 有个人要买驴,但不知那头驴使唤起来怎么样,就先牵来试两天。 他把驴牵到自家牲口棚,和已有的三头驴系在一起。他十分清楚,这三头驴,一头勤快,一头懒惰,一头善于讨好。 这新买的驴子被牵回家后,不和别的驴子站在一起,只走到那头好吃懒做的驴子旁边。买驴人见状,二话没说,马上又牵着这头驴子回到市场上去。 “你还没有好好试试呢。”卖驴的人说。 “不必再试了。”买驴的人回答说,“现在我知道它是一头什么样的驴了。”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是接近朱砂的会变红,接近墨的会变黑,在心理学上的这种现象被称为链状效应,它是指人在成长过程中的相互影响作用。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上,居住在同一个地球村里。人与人之间总是会存在某种程度上的交往,或在不同的环境中,或在不同的时间、空间下。 我们从出生到死亡,都在不停地与人接触,与人打交道,与人交往。总有自己的朋友,有些是兴趣相投,有些是个性相合,有些是性格互补,有些是利益共生,有些是酒肉朋友,有些是成长需求…… 很多时候,我们可以从对方的交际圈中看出对方的为人、品性、身份、层次、背景甚至是其内心世界。 他经常与什么人交往,与哪些人打交道,与哪类人接触,往往能反映出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一个整天和街头地痞小混混为伍,吃喝玩乐,酗酒打架,收保护费的人,通常情况下,就是个恶习满身的小痞子。或许他有一颗善良的心,但是经常在这种不良环境中行走,除非有颗坚韧的心,否则很可能就会丧失本来具有的多种好的品性、习惯,成为人人见了都躲避的小恶霸。 不是人人都像《无间道》里的梁朝伟扮演的警方卧底陈永仁一样,在黑道混几年,和地痞、流氓、毒贩、走私犯在一起,每天打架、酗酒、抽烟、赌博,还能保持自己的本色——“我是一名警察”。然而,他经常失眠,这正是因为他正义的心和他的日常生活的环境、所作所为有着巨大的差异。他也因为经常打架,已经有了暴力伤人的习惯或者说内心欲望,不能自控。 可见,经常接触什么人、做什么事,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多么大! 我们所见到的更多的情况是,很多人在不良环境的渲染下,在不良朋友的带动下,慢慢沉沦,走上歧途。吸毒的朋友迟早想让你染上毒瘾,嫖娼的朋友终会诱你嫖妓,结交打架斗殴的朋友渐渐会让你习惯于打架,结交巧取豪夺、奸诈的朋友可能会让你变得阴险、不择手段。(当然,我们也不排除有些人因为某些特殊因素,如受到特别的打击或者诱惑而改变,成为面善心毒的小人、伪君子。) 而一个长时间生活在良好正统的环境下的人,受过良好教育,有着温暖家庭;整天和善良的、有涵养、有品位的人打交道的人,他本身就处在一个秩序井然、明朗阳光的小环境中,他和他的朋友之间相互熏染,自然会是一个善良、忠厚、有素养、有爱心的人。 所以,日常接触的朋友圈子,真的能影响一个人,能改变其习性和内心。 在古代,孟母为了让孟子有一个好的生长学习环境,经常接触到有文化、有涵养的温文尔雅之士,而三次搬家。今天我们是否也应该多和有能力、有魄力、有文化、有品性的人结交共处呢?经常和单纯善良的人在一起,你也会变得单纯而善良。经常和有文化的人在一起,你也会受到感染,在不知不觉中提升自己的知识素养。 我们都同处在这个小小的世界上,随着岁月的流逝,个人的成长,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交际圈,并与圈子里的人共生在一条链子上,总是相互连接。 “人以类聚,物以群分”,“道不同,不相为谋”,从一个人结交的朋友中,可以折射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看一个人身边的朋友,看他经常接触的人,通常情况下就能判断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如果他经常和善良、正直、纯真的人在一起,那他多半是一个善良正直的人;如果他经常和狡诈阴险的人在一起,那他多半也是一个恶毒的小人;如果他经常和爱拍马屁的人在一起,他就多半是一个爱慕虚荣的人;如果他经常和处事果断、有魄力的人在一起,那他多半是一个头脑清醒、有远见的人。 洞察对方性格类型,调整交际策略 每个人的嗜好、想法都不一样,因此我们遇到的交际对象也经常各不相同。 在与人交往时,倘若能够明白对方属于何种类型,我们就能有针对性地与之交往,应付起来也就比较容易了。现在列举九类人以供参考。 木讷死板的人——这类型的人,就算你很客气地和他打招呼、寒暄,他也不会作出你所希望的反应来。他通常不会注意你在说些什么,甚至你会怀疑他听进去没有。 和这种人交往,刚开始多多少少会感觉不安,你要花些工夫,仔细观察,注意他的一举一动,从他的言行中,寻找出他所真正关心的事来。你可以随便和他闲聊,只要能够使他回答或产生一些反应,那么事情也就好办了。接下去,你就要好好利用这一话题,让他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 每一个人都有他感兴趣和所关心的事,只要你稍一触及,他就会开始滔滔不绝地说,此乃人之常情。因此,你必须好好掌握并利用这种人性心理。 傲慢无礼的人——自视甚高、目中无人,时常表现出一副“唯我独尊”的样子。像这种举止无礼、态度傲慢的人,叫人看了实在生气,是最不受欢迎的典型。但是,当你不得不和他接触时,你该如何对付他? 有些人说话虽然客气,眼神里却有些许傲慢,且不带一丝笑意,这种人实在是非常不好对付的。当我们初次会见这种人时,很可能会感觉有一种“威胁”存在。 与这种类型的人交往,说话应该简洁有力才行,最好少跟他啰唆,因为“多说无益”。不过,你要尽量小心,以免落入他的圈套里头。 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和苦衷,上述这类人可能自觉“怀才不遇”,或怨恨自己运气不好,无法早点出头;又由于其在社会上打滚甚久,城府颇深,故尽管不受领导眷顾,也会在“保卫自己”的情况下,与人客气寒暄。因此我们只需同情他,而不必理会他的傲慢,尽量简单扼要地与其交往就对了。 沉默寡言的人——和这样的人谈事情,实在是非常吃力的,因为对方太过沉默,你就没办法了解他的想法,更无从得知他对你是否有好感。 一位新闻记者,为人沉默寡言,根本就不像个记者。不论你和他说什么,他总是沉默以对,你真是拿他没办法。当有人给他介绍广告客户时,他也只是淡然地说声:“喔!是这样啊。”然后手持对方名片,呆呆地看上两眼。 对于这种人,你最好采取直截了当的方式,让他明白表示“是”或“不是”,“行”或“不行”,尽量避免迂回式的谈话,你不妨直接地问:“对于甲和乙两种办法,你认为哪种较好?是不是甲方法好些呢?” 深藏不露的人——我们周围存在着许多深藏不露的人,他们不肯轻易让人了解他们的心思。你根本不知道他们在想些什么,他们有时甚至说话不着边际,一谈到正题就“顾左右而言他”。 当你遇到这么一个深藏不露的人时,最好的应对方式,就是把自己预先准备好了的资料拿给他看,让他根据你所提供的资料,作出最后决断。 人多半不愿将自己的弱点暴露出来,即使在你要求他作出回答或提出判断时,他也会故意装作不懂你的话,或者故意言不及义地闪烁其词,使你有一种“高深莫测”的感觉。其实,这只是他伪装自己的手段罢了。 草率决断的人——这种类型的人,乍看好像反应很快。他常常在交涉进行到最高潮时,忽然妄下决断,给人“迅雷不及掩耳”的感觉。由于这种人多半性子比较急,因此有的时候为了表现自己的“果断”,决定就会显得随便而草率。 倘若你遇到上述这种人,最好按部就班地来,把谈话分成若干段,说完一段,马上征求他的意见,没问题了再继续进行下去,如此才不至于发生错误,也可以免除不必要的麻烦。 顽固不化的人——愚顽固执的人是最难应付的,因为无论你说什么,他都听不进去,只知道坚持自己的意见,死硬到底。跟这种顽固分子交手,是最累人且又浪费时间的,结果往往徒劳无功。因此,在你和他交涉的时候,千万要记住“适可而止”;否则,谈得越多、越久,心里越不痛快。 对付这种人,你不妨及时抱定“早散”“早脱身”的想法,随便敷衍他几句,不必耗时费力自讨没趣地与之纠缠不休。 行动迟缓的人——对于行动比较缓慢的人,最是需要耐心。 碰到这种人,你绝对不能着急,因为他的步调总是无法跟上你的进度,换句话说,他是很难达到你的预定计划的。所以,你最好按捺住性子,拿出耐心,尽可能配合他的情况去做。 此外应该注意的是:有些人言行并不一致,他们可能说得明快、果断,行动却不相符合。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