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他今日是抛砖引玉,想彻底拿到祖制解释权,是需要长时间博弈的。 反正这是给儿子铺路,他现在也不着急,慢慢把权力夺到手便是。 “陛下圣明!” 胡濙嘴里发苦。 他有点着急了,因为身体的原因,他担心文官看不到未来。 所以迫切从皇帝手里索取权力。 倘若皇帝发疯,打杀他一通,他反而会开心。 因为那样的皇帝没长大。 还是个孩子。 等李贤上位,照样能遏制皇权。 再不济等朱祁钰驾崩后,皇权照样分崩离析,文官照样掌权。 问题是,皇帝成熟了,知道在条框内反击臣子,用政治手段解决问题。 这就让胡濙感到恐惧了。 一个会玩政治、手握皇权的皇帝,若他不英年早逝,臣子早晚会驯服成狗。 可当今皇帝坚持锻炼,戒瑟戒酒,虽扑在朝政上,但远不如太祖皇帝那般勤政,他注重饮食、注重休息,又时常诏太医问诊,小补不断。 这样的皇帝,摆明了长寿之象! 怎么英年早逝啊? 难道只能让他溶于水了? 胡濙眸中充满无奈。 “诸卿,水泥是战略物资,用水泥夯实的城墙,更能有效地抵挡箭矢、火器。” “同时,还适合建造房屋、修缮道路。” “朕欲令陈泰,大肆制造水泥,在塞外建造城堡,为大明戍守边关。” 朱祁钰还沉浸在得到水泥的喜悦之中。 陈泰改良的水泥,还不是现代水泥,而是土水泥的进化版,并不能拿来建造楼房。 还需要继续改良,他很期待看到混凝土出现的一天。 “陛下心怀万民,乃万民之福。”朝臣叩拜。 “前几天,薛瑄上书说,广西树木快被砍伐一空了,今年年底,广西就没有大规模原始森林了。” 朱祁钰忍俊不禁:“这是好事呀,说明距离广西变成汉地,又近了一步。” “只要移几十万汉民过去。” “几年后,广西就彻底是汉地了。” “同时也说明,民间木材贸易的繁荣,广西无数树木,运送到北方来,北方建造城池、房屋,也就不缺材料了。” “朕已下旨给薛远,令广东也要砍光树木。” “云南和贵州也要砍光。” 砍树伐树,也需要修缮道路,把树木运出来,还要修缮河道,把树木往北方运。 只要路开了,树没了,那些土司还拿什么抵挡大明天兵? 偏偏砍树的,还是土司。 在利益驱使之下,云贵土司主动砍树,跟广西商人争着抢着做生意,把云贵的树木,往北方运。 用不了几年,等云贵两广树木砍光,天堑就变成通途了。 到时候天兵降临,把土人杀一批,移出去一批,再移入大批汉民过去,也就变成了汉地。 “陛下!” 孙原贞道:“热河、宁夏等地,暂时无法种粮。” “玉米三宝也不能推广种植。” “而一批批罪犯已经住进热河了,难道需要一直从各地转运粮食吗?” “漕运压力很大呀陛下。” 这是个大问题。 朱祁钰沉吟道:“薛卿,你怎么看?” 他看向薛希琏。 薛希琏担任农业司第一任司正,仍然是礼部左侍郎,以左侍郎之尊担任农业司主官,证明朝堂之重视农业司。 他正在搞土豆的栽培,和稻种杂交。 杂交水稻,其实从古代就一直在做。 上个月,王越从朝鲜送来一批稻种,用来杂交之用。 想在漠北种粮,稻种、麦种需要耐旱。 “回陛下,农业司刚刚组建,微臣按照您说的,组建农业研究学院,微臣担任第一任祭酒。” “也从民间征召一批农业人才,入主农业司。” “也从民间征召一批愿意从农的孩子,入学院学习。” “问题是组建时间尚短,还请陛下给微臣一点时间。” 薛希琏道:“现在热河尚在建设中,并不需要大量的粮食食用。” “今年年初,李秉、李瑾、毛胜等将军,讨伐漠北各部,缴获颇丰。” “暂时倒可以用放牧、和缴获所得,来满足民间之用。” “而李秉、王恕皆有名臣之资,已经深入地方,挑选适合种植的土地。” “微臣以为,三到五年之后,热河就能种下第一批稻种了。” “十年后就能有所收获。” “二十年到三十年,就能自给自足了。” 薛希琏说的时间还是短的。 真正养熟一块地,需要大量的时间。 所以历朝历代都不愿意搞治理,尤其是边疆,因为治理再好,也扛不住一场战乱。 边疆治理,都是伴随着大型战争,汉民往边疆迁徙,才把边疆建设起来的。 “陛下,薛侍郎所言甚是。” “想令热河自给自足,起码要三十年的时间。” 耿九畴接口道:“微臣以为,当先疏通河流,将漕运河流继续延长,靠南方之米,暂时供养热河。” “而热河盛产牛羊,可往南贩卖牛羊肉。” “彼此相得益彰。” 刨除运输成本、饲养成本、死亡因素等等,北羊南卖,完全是亏钱的。 “疏通河流,也方便运输物料,老臣以为可以。”姚夔支持。 马昂却道:“工部的重心,在建城和黄河上面,缺乏人力物力,就算想疏通,也有心无力呀。” 他喃喃自语道:“若是有足够的奴隶就好了。” “马昂,你胡说八道什么呢?”姚夔喝止他。 奴隶是好用,问题是这些奴隶,是要吃饭的,大明哪来那么多饭给他们吃? 没看皇帝因为流民发愁吗? 一千多万流民啊,填饱肚子是个大问题,还望大明引人? 马昂行了一礼:“姚阁老,这建造工人,在热河五天六个铜钱,还得供饱饭。” “这粮食都是从京师调运过去的,一斤米价格在10个铜板左右。” 京师一斤米是七个铜板。 “您算算这账,朝堂有多少钱,够这样花的呀?”马昂是真心疼钱。 “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百姓劳作赚钱,理所应当。” 姚夔正色道:“奴隶就不吃饭了吗?不照样是十个铜板一斤粮食吗?给他们吃多浪费啊!” “大明百姓尚且食不饱腹,为什么不给自己人先吃饱呢?” 这也是实话。 问题是,真用奴隶建城,也不是这个速度啊,那就是往死里用呗,也不给供饱饭啊。 奴隶肯定是便宜。 但搞基建,何尝不是缓解民间压力?给百姓找点事做,让百姓赚点钱,日子过好了,也就不造反了。 朱祁钰摆摆手:“两位卿家说的都对,莫争了。” “奴隶之事,也要一点点来。” “给百姓吃饱饭,是朕的责任,花多少钱朕都不心疼。” “耿卿说得对,沟通京师去热河、山西、宁夏的河流,这是正经事,方便运输,也能节约成本。” “工部酌情建造吧。” 马昂面露苦涩,跪地道:“微臣遵旨。” “说到了钱呀,就得说说银币了。” 朱祁钰笑道:“邢国公说的没错,这银币放到市面上,就被抢购一空。” “幸好通兑的比例调得够高,否则这银币改制也无疾而终了。” “江西和南直隶,运来大量白银。” “银作监日以继日的碾压制作,已经能供得上京畿兑换了。朕欲在山西、山东、河南、陕西四省先通兑。” “等南直隶下一批银子送抵京师,便在南直隶也通兑。” 朱祁钰手中,约有三亿两白银。 他估计是皇帝重最富的。 但这些银子还有一半,没送抵入京呢。 按照通兑价折算的话,他手中就有了九亿两白银。 朱祁钰皇权稳固,跟这些钱关系很大。 而且,这还没算,山东、山西、河南、陕西等省份清理出来的银子,这些银子也算是朝堂的资产。 所以朱祁钰改制银币的资本,是雄厚的资本做依托。 他现在是真有钱。 “朕预计在景泰十一年,全国彻底通行银币,取消银子和铜钱的货币地位。” 黄金,在大明一直都不是法定货币。 胡濙忽然心累,这么多钱的皇帝,会溶于水吗? 皇帝用银币取代银锭,也等于攥住了天下的钱袋子。 只要通兑之后,皇帝一道圣旨下,取消银锭做为合法货币,这样一来,制币权就在皇帝的手里。 治国,是一笔经济账。 皇帝手里有钱,皇位就会特别稳固。 民间商贸发达,百姓生活自然就富足。 从上而下,这是个大循环。 百姓生活好了,自然就不造反了,约等于支持皇帝了。 皇帝就能随心所欲。 太祖皇帝,为什么敢杀崩朝堂,大明却纹丝不动,有一层原因,就是皇帝掌握制币权。 宝钞,支撑起来洪武之治。 海贸,支撑起来永乐之治。 而随着宝钞的废弃,海贸中断,从宣宗皇帝开始,皇权就开始萎缩了,到了正统皇帝,大明的家底儿都花没了,皇帝穷得兜比脸都干净,谁会支持皇帝呢? 朱祁钰改制银币,就是把制币权,重新掌握在皇帝手中。 裁撤宝钞司,合并银作局,改为银作监,提高铸币权的地位,也昭示着皇权无所限制。 于谦可真的帮了皇帝的大忙。 调整通兑比例,让皇帝赚的盆满钵满。 只要通兑比例不变,皇帝就能用少量资本,撬动全国资本,将全国所有银钱,掌握在自己手里。 未来,无论是海外进来的银子,还是掠夺所得的银矿,都会收入中枢的,都会变成皇帝的钱。 皇帝的钱,就永远也花不完了。 胡濙发现,无声无息间,皇帝已经成为了庞然大物。 想雪融这个庞然大物,又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就如永乐朝的皇权土崩瓦解,也经过了洪熙朝、宣德朝,直到土木堡这个转折点,皇权才彻底崩盘。 但让他欣慰的是,大明这个古老的王朝,重现生机。 看看银币的兑换速度。 就说明民间的富裕程度,通兑之后,财富正在往中枢集聚。 皇帝用这些钱,建造漠北,收复交趾,扩张领土,平整土地,养地养民,大明再次繁荣,再次伟大。 “陛下,暂且定在景泰十二年正月初一吧。” 姚夔道:“和释奴令一起颁布发行,算是双喜临门。” 大明行将朽木,做什么事都很慢。 也得给地主老财一个适应的时间。 朱祁钰没反对:“就定在景泰十二年吧。” “陛下圣明。” 朱祁钰斟酌道:“诸卿,说回流民的问题,朕打算给流民补贴一笔银钱,诸卿意下如何?” 他是害怕流民造反。 姚夔却脸色一变:“陛下,绝对不行!” “世人不患寡而患不均。”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