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陛下补贴了流民,那世间存活的百姓,如何自处?是不是觉得流民待遇比自己好,他们也去当一次流民呢?” “陛下爱民之心是好的,但切勿低估人性之恶!” 这话引起朝臣的同意。 人性本恶,人心趋利。 如果当流民能赚钱,天下百姓全都撂荒去当流民了。 马文升道:“陛下,您给北方诸省蠲免税赋,给他们钱财,用来买煤炭。” “可南方百姓会怎么想呢?” “从洪武朝,便在弥合南北分治之事,让南北变成中原一家。” “而陛下此举,却在分裂南北。” 这可不是开玩笑的。 从南宋开始,南北彻底分治,彼此水火不容。 南宋小朝廷还给北人起了一个恶毒的称号,叫“归正人”,彻底分裂了中.华.民.族。 又经历了蒙元统治,把人分成三六九等,南北已经不再一体了。 直到太祖皇帝再造中华,建立大明,南北归于一统。 尤其是燕云十六州,已经脱离祖国怀抱几百年了! 彼此之间,连乡音都不一样了,甚至文字都出现了偏差,历史也出现了严重的不认同感。 所以,从洪武朝开始,太祖皇帝便在不停弥合南北分治的贻害,在反复告诉天下人,南北是一家人,都是华夏。 提及此事,余子俊跪在地上:“陛下,马寺卿所言甚是,南北分裂,对我华夏伤害甚大,必不能让百姓产生南人和北人的分离感。” “马卿说得对,是朕欠考虑了。” 好在大明迁都北方,才稳住了北方没有再次分裂。 “中枢也给南方诸省,百姓蠲免相应的税赋,叫煤补,天下百姓皆有之,不分南北。” 朱祁钰大手一挥,就要花海量的银子呀。 “陛下圣明!” 朱祁钰让他们起来:“南北分治,是南宋的锅,黄河乱改道,也是南宋的锅,这南宋干过一件人事吗?” “朕却要奉其为正朔!” “朕看辽金,哪个不比南宋干得好啊?” “那契丹、女真,不也汉化成了汉人了吗?如今谁能分出不同?” “同时华夏人,凭什么奉南宋为正朔呢?” 正朔问题过于敏感。 皇帝抱怨几句,别人也不敢说什么。 忽必烈建大元时,奉南宋为正朔,而明承元制,自然也要奉南宋为正朔。 再说了,辽金虽严重汉化,但终究还是异族。 南宋再烂,那也是本族啊。 “哼,南宋造下的孽,却让朕来还,何其不公!” 朱祁钰有些生气:“诸卿,朕欲建造一座历朝历代皇帝庙,再建一座文庙、武庙。” “南宋的皇帝,朕是一个都不放在里面,北宋的皇帝,除了赵匡胤外,朕一个都不想放。” 朝臣一听,皇帝又任性了。 不过。 再建文庙和武庙,可是好机会呀。 太祖皇帝废除了武庙,将文庙从祀太庙。 这是极致削减臣权,让历史上光芒四射的文臣武将们,变成皇帝的附庸,皇帝的门下走狗。 同时,太祖皇帝在竭尽全力限制兵权,极致地降低武将地位,让武将变成皇帝鹰爪。 过去近百年后。 朱祁钰要重建文庙、武庙,新建帝王庙。 这是好事呀。 “朕以为,尔等会说,这有违祖制呢?”朱祁钰笑眯眯问。 朝臣脸色一变,苦笑道:“陛下呀,臣等何时以祖制劝谏陛下呀?” “哈哈哈!” 朱祁钰大笑。 太祖皇帝的意思很明确,极致地压制臣权。 朱祁钰也明白,但他要拿回祖制的解释权,有失有得,得先给文官好处。 等建了文庙、武庙,他就有权利,把谁移进来,把谁移出去。 这样一来,臣子拿捏着皇帝的祖制解释权,皇帝拿捏着臣子入庙的权力,来呀,互相伤害呀。 “陛下您要承袭元制,还是重新核定文武人选?” 胡濙问到了关键问题。 如果皇帝选历史人选,那么臣权就被皇帝控制了。 以后谁想进入文庙武庙,就得经过皇帝同意。 “自然要重新核定了,有些人可不配进入文庙、武庙啊。”朱祁钰没针对谁,针对的就是南宋。 胡濙脸色一僵。 果然,皇帝做什么都是有深意的。 “朕不打算循规蹈矩,直接录用前朝的名单。” 朱祁钰斟酌道:“朕欲用新的名单,也不用十哲七十二将的规矩,只要定下一个标准,符合标准的文臣武将,全部配享祭祀。” 华夏历史上,有太多文臣名将了。 并非只有七十二名将,各朝各代,都有太多显赫的人物。 朱祁钰想把这些人,统统录入进来。 胡濙一听,若按照标准,他胡濙也有机会进入的。 那么站在养心殿的朝臣,又有多少有资格进入的呢? 皇帝这招,完全调动了臣子的积极性。 “陛下,那也不能祭祀太多人呀?” 姚夔虽然也想进入文庙,但他自知能力不够,政绩不足。 进入文庙,反而拉低了文庙的档次。 他有自知之明的。 “那是自然的。” “不是随便哪个名将名臣都能入庙的。” 朱祁钰道:“所以要制定一个标准。” 白圭苦笑:“陛下,若按照韩信的标准,能进入武庙的人,能有几个?” “那就是尔等的问题了,针对历朝历代的名单,重新核定功绩,按照功绩挑出一个标准来。” 朱祁钰道:“七十二个名额太少了。” “这样吧,朕打算建四个殿,一个殿放三十六位,四个殿就是一百四十四个人。” “文武庙合在一起,共建八殿,中间再建一殿,为圣殿,供奉孔圣等圣人。” “但还要留出空位来,朕希望本朝会进去几个人!” 这是朱祁钰的钩子。 让臣子听话的钩子。 等于说,这144个名额,要给后人留出一部分,不能随便填充,功绩要足够高才行。 但还不能太高,全用韩信当标准,有几个能进去的? 一共九殿,圣人一殿,文庙四殿,武庙四殿。 “文庙也是144个名额。” 朱祁钰把文武分开,文庙也单享祭祀。 这样一来,像诸葛亮这样的人,到底算文算武? “陛下,元朝名将,是否算在内?”白圭问了一个很愚蠢的问题。 “明承元制,而蒙人亦是华夏苗裔,如何不算成我华夏人?” 胡濙认真道:“不止要算,还要宣扬给蒙人知道,成吉思汗乃是我华夏人!” 虽然蒙人杀了很多汉民。 但不得不承认,成吉思汗是华夏人。 汉蒙打仗,属于内战,是生存空间的战争。 从太祖皇帝捏着鼻子,认元朝为前朝开始,后人不管心里隔不膈应,都得承认,成吉思汗是华夏人。 也不管人家成吉思汗承不承认,反正我们认了。 “老太傅说得对,元朝名将,也是华夏名将,要入文武庙的。” 朱祁钰道:“帝王庙里,朕也要将成吉思汗列入其中的。” 这样一来,人选就有意思了。 比如武庙里必然会有旭烈兀,旭烈兀是影响欧洲最大的东方人,这位牛人,也会列入武庙之中。 而韩信、张良、关羽、周瑜、李靖、徐达这些名将中,突兀的出现一个旭烈兀的名字。 还会出现忽必来、者勒蔑、博尔术、速不台等等这样的名字。 会不会觉得很乱入? 大元都进了,辽金名将是不是也得进入? 名字可就有意思了。 “陛下,要不将这些名字改一下?”余子俊突发奇想。 “怎么改?”朱祁钰看着别扭,但还得承认。 “改成汉名,翻译过来的汉名。” 朱祁钰翻个白眼:“那伱还认识这个人了吗?还不如不加呢?不改了,就这么列入!” “陛下,如大理、吐蕃这样的古王朝中的名将,加不加入其中?”马文升问了一个很尖锐的问题。 大明承不承认这些王朝的存在? 如今大理、吐蕃,都在大明治下,比如松赞干布,进不进入帝王庙? 若其他皇帝,没有这个问题,肯定是不加入的。 朱祁钰不一样,他是想扩张领土的,是要做成吉思汗一样的人物,成吉思汗就是海纳百川,只要对他有用的,他就会用。 那他加不加这些人呢? “马卿,你觉得加不加呢?”朱祁钰也在犹豫。 如果这些加入了,等扩入安南、朝鲜,是不是也将他们历史上的名臣名将加入其中呢? 这会不会埋下分裂的祸根呢? 马文升苦笑:“微臣以为,加有加的好处,不加有不加的好处。” “若加,则可让乌斯贜归心;” “不加,则可保证汉民长治久安。” 他特意说了汉民。 皇帝是想消除各族的存在,全部变成汉人,不存在其他族群,把大明变成单一民族的国家。 可加上呢,能快速统治乌斯贜。 朱祁钰很纠结,看向胡濙和姚夔。 胡濙尚在思考。 姚夔缓缓道:“老臣以为不加。” “若加上他们,会不会催生乌斯贜有光复吐蕃之心呢?” “等咱们囊括安南、朝鲜之后,既然有了前车之鉴,是不是也要加入他们的名将呢?” “像安南、朝鲜还好,毕竟其国千年来便沐浴在汉文明之中。” “而极西之地呢?那些蒙古人建立的汗国,他们的名字、习惯、甚至长相,都和咱们有区别。” “加入他们,就和加入大元君臣一样,显得不伦不类。” 姚夔的话也有道理。 朱祁钰看向胡濙。 胡濙吐出一口浊气:“陛下,此事尚需斟酌呀,老臣也拿不定主意,都有好处,同样的,坏处都很大。” “大理撮尔小国而已,早就亡了国祚,算不得什么。” “但乌斯贜不一样啊,陛下要用喇嘛教,就要提防吐蕃死而复生。” 胡濙虽然没明说,但是反对加入这些的。 其实,吐蕃王朝的形成,和气候有着绝对关系,当时全球变暖,导致高原上春暖花开,才让吐蕃有了称霸的资本。 以现在全球变冷的节奏,乌斯贜自保都难,重现什么吐蕃荣光? 问题是胡濙不知道这一点啊。 他在提防那些四处传教的喇嘛,他认为这些人太危险,是分裂的祸根。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