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耶律楚材吃了辅佐蒙古的亏,否则他坐主殿,绰绰有余。 霍光、荀彧、杜如晦、姚崇、苏绰表示不服,包拯、文天祥也想坐一坐主殿,李善长、胡惟庸也想翻身。 “圣殿该供奉谁呢?” 姚夔却道:“陛下,老臣以为宜少不宜多,左供孔圣,右供姜圣即可。” 这话引起朝臣的赞同。 “那孟圣该在何处呢?”白圭问。 别看朱家人不喜欢孟子,但孟圣是要供奉的,像颜回、曾参、子思、荀况则不供奉? 那影响可就大了,估计会被天下读书人骂到吐血。 这圣殿既然建立了,就要传承千年的。 哪怕是改朝换代,也是要继续供奉的,供奉不知道要几千年,岂能把儒学宗师踢出去? 姚夔坐蜡了,他脱口而出,结果犯了大忌讳。 只能求救于皇帝。 “姚卿失言了。” “但既然是圣殿,就不是谁都能入殿称圣的。” 朱祁钰帮他找补:“朕以为,供至圣孔圣和亚圣孟圣,如其他儒学圣人,不供神像,只供牌位,列于文圣之侧。” 得把圣人搞得多多的,毕竟我们华夏文化源远流长。 “朕以为,以后称圣者,都可入圣殿,但只能供牌位,不供金身,除非其人功绩,超过至圣先师,超过武成王姜太公。” 在儒教里,是没有人能超过孔子的。 论打仗,好像真的没人超过姜子牙。 “陛下圣明。” 朝臣觉得这个办法,能平息天下读书人的怒火。 倘若不供颜回等人,可就把儒家得罪惨了。 所以都要供。 以后谁想进,得和这几位掰一掰手腕了。 然后就是帝王庙了。 帝王庙的标准也不能太高,若按照秦始皇、唐太宗、明太祖的标准定,能入庙的寥寥无几。 “朕以为当从黄帝始,历朝历代开国君主,有作为的中兴之君,都有资格入庙!” 废话,要是不加中兴之君,那么他朱祁钰怎么入庙? “朕打算设九殿九坛。” “正中央为黄帝殿,陪祀三皇五帝神位、神像,黄帝居中,左右为燧人、伏羲、女娲、神农、有巢氏在左侧,太昊、炎帝、少昊、颛顼、帝喾在右侧。” 三皇五帝还有不同的说法。 在《尚书大传》,燧人、伏羲、神农三皇。 在《春秋运斗枢》,伏羲、女娲、神农为三皇。 还有《风俗通义》、《三字经》、《庄子》、《纲鉴易知录》的三皇都是不一样的。 尤其是《庄子》,有巢氏、燧人氏为三皇,还缺一个。 五帝也是版本很多: 在《吕氏春秋》里: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为五帝。 在《史记》《大戴礼记》里: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为五帝。 在《资治通鉴外纪》里:黄帝、少昊、颛顼、帝喾、尧为五帝。 为了全部祭祀。 朱祁钰全都放进去了,睡也不得罪,和黄帝放在一个殿里。 “左边第一殿,中间放尧、舜、禹神位、神像,左右陈列夏禹王、商汤王、商中宗(太戊)、周武王、周成王、周康王。” “右一殿,中间放秦始皇(嬴政)神位、神像,左侧陈列汉高祖(刘邦)、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右侧放汉武帝(刘彻)、汉宣帝(刘病已)、汉光武帝(刘秀)。” 这一殿,把汉高祖和汉武帝,放于秦始皇左右,文景宣三位杰出帝王,东汉王朝的开辟者汉光武帝却只能居于最末,可以说,这一殿全是猛人。 “左二殿,中间放魏武帝(曹操)神位、神像,左侧陈列汉昭烈帝(刘备)、晋宣帝(司马懿)、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北齐太祖(高欢)的神位、神像;右侧陈列宋武帝(刘裕)、北周文帝(宇文泰)、梁武帝(萧衍)、陈武帝(陈霸先)的神位、神像。” 左侧多出一位来。 这就有意思了。 这一殿除了刘备,全是乱臣贼子。 但,不可否认,全是人杰。 “右二殿,中间放唐太宗(李世民)的神位、神像,左侧陈列隋文帝(杨坚)、唐高宗(李治)、唐宪宗(李纯),右侧陈列唐明皇(李隆基)、唐宣宗(李忱)、唐代宗(李豫)。“ 这一殿多少差一些,但这些皇帝,除了隋文帝外,都是唐朝皇帝,就显得唐朝皇帝厉害了。 但和其他殿打起来,怕是要吃亏呀。 “左三殿,中间放置宋太祖(赵匡胤)的神位、神像,左侧陈列后周世宗(柴荣)、宋仁宗(赵祯)、辽德宗(耶律大石)的神位、神像,右侧陈列辽太祖(耶律阿保机)、西夏景宗(李元昊)、金太祖(完颜阿骨打)、金太宗(完颜晟)的神位、神像。” 这一殿,右侧多出一位。 可怜巴巴的宋太祖,放眼望去,都是他的仇人,唯一进入的宋朝皇帝,还不是他的后人。 至于南宋皇帝,就别想太多了。 “右三殿,中间放置成吉思汗(铁木真)的神位、神像,左侧陈列元世祖(忽必烈)、元宪宗(蒙哥)、赛因汗(拔都)、元定宗(贵由)的神位、神像,右侧陈列察合台汗(察合台)、元太宗(窝阔台)、海都汗(海都)、伊利汗(旭烈兀)的神位、神像。“ 这一殿争议最大。 但这一殿是最猛的,建立了一个地跨亚欧、领土极为庞大的蒙古帝国。 “陛下,咱们供奉元朝君主而已,怎么还供奉这么多大汗啊?”胡濙觉得别扭。 “明承元制,大元是由四个汗国组成的。”朱祁钰道。 窝阔台汗国与察合台汗国、钦察汗国、伊利汗国。 “朕既设这一殿。” “这些君主,自然是要供奉的。” “这些大汗,都是我华夏君王,待大明兵临城下之时,也昭示着,曾经的大元回来了!” 这是法理问题。 可能在国外并不重要,但在中原这片土地上,尤为重要。 朱祁钰坚持如此放置。 已经放置六个大殿了。 只剩下两个殿。 “左四殿,中间放置明太祖皇帝(朱元璋),左侧放明太宗(朱棣)、明仁宗(朱高炽)、明宣宗(朱瞻基)的神位、神像……” 右侧的首位,当然是他朱祁钰了。 但,朝臣却不这样想。 一共设置九殿,空了一殿,摆明了是给自己准备的呀! 但是根本不可能! 明太宗变成明成祖,纯粹是嘉靖的锅,等于把永乐皇帝造反给实锤了,顺便让朱棣死后不得安宁。 祖有功宗有德,方是祖宗。 他朱棣何德何能,单独开辟一殿,去做祖宗呢,地下还有亲爹呢,他这是大不孝。 太宗皇帝也倒霉,称帝的时候被文臣坑了一波,选用了“永乐”这个年号。 当时的文人也损,知道太宗皇帝没文化,就使劲坑他。 永乐是方腊称帝时用的年号。 方腊是反贼。 暗喻太宗皇帝是反贼。 死后又被嘉靖给坑了。 所以,朱祁钰是绝对不会单独开辟一殿的,等牌位摆不下了,就委屈委屈太宗皇帝吧,您还是去当“祖”吧。 “陛下,塑神像,是否会对先帝不敬?”胡濙担心。 “无妨,塑神像也能让天下百姓,乃至后人看一看历朝历代皇帝的风采!” 当然了,重点是给太祖皇帝洗白。 太祖皇帝不是鞋拔子脸,不是出门吓死鬼的长相。 “让陆祥亲自雕刻。” 朱祁钰之前就让陆祥去学习雕塑了。 “再让画师寻找典籍,尽量还原华夏皇帝、名臣名将的原貌。” “还要将画像供奉于上。” “那些没入庙的名臣名将,以后在其家乡,或者功成之地,设庙祭祀便是,都是华夏人杰,理应享受千古祭祀。” “既然要建庙,就不要拘泥地方,建得足够大,建得足够恢弘!” 朝臣却说,没有地方啊。 朱祁钰笑道:“朕没说建在内城啊,建到外城去,令钦天监好好选址,在朝阳等各城都可以,挑选好地方就能修建。” 占地面积要大,特别特别大。 供奉这么多显赫君王,名臣名将,不能小气。 此刻,天都要黑了,总共讨论了两个半时辰。 茶水喝了一盏又一盏,身上都十分疲劳。 朱祁钰站起来活动一下:“此事就这么定了,交给工部督办便是,让蒯祥、陆祥、蔡信、杨青等用心督建。” 启用的都是能工巧匠,千古俊杰。 “诸卿,说回流民的问题。” 朱祁钰道:“引起建庙之事,是从流民问题引起来的,当时朕要恩赏一笔钱,遭到诸卿的拒绝,才说起了建庙之事。” “诸卿,该如何贴补流民生计呢?” 朝臣思维还没转过来。 马文升率先开口:“陛下,只要按照常规手段安置即可,不宜过度。” 王复却道:“陛下心心念念流民之事,不如中枢略微倾斜,给一点好处便是。” 马文升却皱眉。 先不说良善百姓会怎么想,就说中枢恩赏的好处,真能实打实的落入流民手上吗? 那些士绅可都不是好相与的。 中枢到地方的钱,能有几分落到实处的?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陛下可赐几棵果树苗、桑树苗,令其栽种后,皇家商行去收他家的瓜果、蚕丝。” “再分配些纺织的活计,让他们能赚一点钱。” 王复的意思是,不能给钱,也不直接给好处。 给人希望。 活下去的希望就可以了。 “王卿此言甚是,朕听之。” 朱祁钰认真道:“不止流民,天下百姓都要给他们活下去的希望。” 查了十几个小时了,终于搞定!明天、后天多写,写两个超大章,把欠下的还清!把剧情追上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