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而这,反响寥寥。 民不举官不究,世界上只有狠心的儿女,没有狠心的爹娘,哪家爹娘舍得把儿女告上官府啊。 因为爹娘舍不得,导致这波风气正在向全社会蔓延。 同年,大明设立第八部,司法部。 民间设法院,管民间案件。 可社会风气,不是一道圣旨就能改变的。 就像当初裹脚,皇帝下了多少道圣旨,用途并不大的,最后是皇帝把裹脚的官小姐赶回家,这才刹住了官场中的裹脚风波。 但是,至今,都有人在裹脚。 只是裹脚的不是汉人而已,国外的女人,都要裹脚的,汉人到底有没有,皇帝会知道吗? 关于此事,皇帝不停下圣旨,每年都有圣旨,还是没用。 这种畸形审美,无法理解。 也刹不住这股风潮,没有买卖才没有杀害。 还有溺杀女婴,这些年一直都有。 但是,近几年,生育率暴跌之后,确实少了,几乎没有了,因为女婴值钱了。 送去养济堂,让皇帝帮养的女婴也少了。 前几波这些女婴是到民间教书,过得都不错。 再之后,则是受教育后,全部送去外藩。 民间百姓是会钻空子的。 发现,去外藩了,肯定不愿意把女儿送去京师,让皇帝那个傻子帮着养了。 出生率暴跌。 死亡率也在暴跌! 从皇帝强行推行保险制度后,人均寿命一年比一年提高,从景泰四十六年的人均57岁,到景泰五十六年,变成了人均67岁。 整整推迟了十年。 就为了养老金! 55岁退休,退休后拿养老金生活,不赚回本他们不舍得死呀。 老龄化,竟成为了未来发展趋势。 所以,景泰五十五年,中枢下旨,鼓励民间生育。 但效果很差。 景泰五十六年,中枢下旨,废除强制移民,改为自愿移民。 为了生育,中枢也是拼了。 这些年,每年以五千万人口的速度外移。 主动外移人口,在千万上下,这些都是技术型人口,去外藩赚的比本国多,所以愿意去移民。 这种移民,是拖家带口式的,也是理想移民状态,能得到双份补贴。 大明给一份,藩国给一份。 如今废除强制移民,就意味着大明征服的脚步,可能要暂时停止了。 可聪明人就会发现,中枢在玩文字游戏。 中枢完全可以用征兵的方式移民,女兵也征,这种事不是没有过的,当年第一批移去魏国的,就是男兵、女兵。 资本家最清楚,他们现在这么赚钱,吃的是人口红利。 现在市场上,青壮劳动力,高达15亿,这些人都是主力消费市场,市场极端繁荣,和大明青年劳动力多有直接关系。 官方财报说,大明若继续降低生育率,会在未来三十年后,进入老龄社会。 想想老年人的消费市场,资本家不寒而栗。 大明资本家,是不允许钻政策漏洞,更不许赚完钱就跑的。 大明支持做实业,做百年实业公司,做基本盘夯实的正规公司,对于那种投机取巧,赚黑心钱的企业,一律打击。 这就是社会责任感。 当然了,谁不想赚巧钱呀,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但皇帝把这个漏洞补上了。 强制企业拥有社会责任感。 你没有,好呀,我教你,你教不会,那不好意思,你下地狱吧。 逼着资本家做实业,逼着他们捐款做慈善。 为了谨防他们转移资产。 早就征收了富人税。 所有人的家底儿,每年都查一遍,按照资产收税,若埋在地下了,好呀,你永远别见光,一旦见光,就能罚死你。 收税官不是吃人的,也无权杀人,但他能给你开罚金单。 对富人,不要让他们死,要让他们看到钱没了,那才是最残酷的。 为了计算全国所有富商资产,财部拥有20万个计相,就是会计,宫中也养着十几万个会计。 天天算,天天查。 交了富人税,好处也有,每次慈善晚宴,都会邀请你,毕竟你是富人嘛。 想离境,没门。 为了查税,财部严防皮包公司,冒名法人等等。 甚至,为了顺利收税,中枢的股市计划一直没有推出。 股市,其实在景泰十二年的时候就诞生了,中枢是不支持的,因为这种民间募资情况,很容易诞生骗子。 皇帝一直将股市作为下一个蓄水池用。 但现在房地产稳步发展,皇帝也没打算做大股市,而是维持现状,中枢是不支持也不反对。 所以呀,资本被严控在大明境内。 那么他们只能支持民间生育。 毕竟人多,市场才大,他们才能持续赚钱。 想赚钱就跑,把一个行业祸祸没了的人,得问问自己脖子硬不硬,九族同不同意。 反正在景泰年间,没人敢跟皇帝对着干。 万寿节之后,皇帝下恩旨,实行五胎政策,鼓励支持年轻男女生五个以上的孩子,对于第六胎,予以政策性奖励。 并将地方富人税,拿出来一部分,用作婴幼儿基金,为婴幼儿提供社会便捷服务,就是婴幼儿免票、免税、赠送小食品等好处。 这可让富商叫苦连天。 皇帝肯定又要割他们的肉,补贴穷人了。 整个大明,没有绝对穷人,景泰四十四年,中枢定下穷人线是家庭年收入低于500元。 以后这些年,从五百元起,每年向上调整。 做不到500元的家庭,地方官员了解情况后,进行非福利性帮扶,就是说帮他们找工作,不能给钱。 若因为慵懒等自身原因,造成的赤贫,一律徙边。 若因为疾病、天灾、不可抗力等外在因素,造成的赤贫,当地官员必须予以一对一帮扶。 这叫精准扶贫。 所以,在大明找不到一个流浪汉,找不到一个赤贫家庭。 皇帝每年都会派人下去走访。 在大明,只要不懒,一个家庭每年赚500块是很轻松的事情,哪怕去工厂打工十天,都能赚到。 别小瞧残疾人,残疾人照样自力更生,修表的、修皮鞋的残疾人很多,人家照样日子过得很好。 大明对于残疾人,是予以政策照顾的。 每个月补贴一些米粮钱,钱不多,但肯定饿不死。 到景泰五十六年,赤贫线已经到了830元。 而现在,人均月收入达到1000元,一个人,一年是要赚1.2万元的,一个家庭,年收入在3万以上的。 这还没算房产升值呢。 算家底的话,农民有地,土地是自己的,城里的有房子,房子也是自己的。 都是升值型资产。 农民日子过得也不错,随着商业发展,大明对农补年年增加,景泰五十六年,每亩土地农补达到了200块,一家有二十亩地,就是4000块。 农民种粮,加上农补,收入比不上城里工人,但也没差多少。 景泰五十六年,农民人均月收入在760元左右。 工人平均月收入在1200元。 但农民没有住房压力,也没有交通费。 住在城里,住房压力和交通压力,是一笔很大的支出。 如果平均的话,农民和工人收入是差不多的。 但工人有上升空间。 基础工1200块,工程师月收入6000块。 但农民,你种地水平再好,也是打这些粮食,也是赚这些钱,没有上升空间。 好处是守家在地,不用出去闯荡。 进城打工的农民工很多,但他们不受待见,政策也不待见他们。 这是进城和城里人抢饭碗,造成城里失业率增加。 没错,农民也大批生儿子,儿子一堆,但没有土地,他们在农村也没地种,只能进城和城里人抢饭碗。 但他们可以移民啊,去新地,就有土地分啊。 大明本土没有,外藩全是土地,就是缺人。 其实本土也有,北方大面积冻土,种植粮食也能生活。 对于这种农民工,政策是一概不支持,甚至还会驱赶他们返乡。 城里工人更不待见他们了。 城里压力大,工会嚷嚷着涨工资,工人都想涨工资。 但农民工便宜呀。 资本家就用农民工跟工人压价,而农民工技术含量不行,想学技术得有师父带,城里人压根就不带农民工当学徒。 这就造成了,农民工成为资本家压价的手段,农民工和工人矛盾激化。 农民工当然便宜了,他们一没技术,二家里有地,没有后顾之忧,出来打工是赚钱娶城里媳妇。 在娶媳妇方面,又把城里人给气坏了。 多少漂亮媳妇嫁去了农村。 因为农村人给得起彩礼呀,有的农村人有五个闺女,三个儿子,他们把闺女的彩礼扣下,全都给儿子结婚用,城里人要多少彩礼,农村翻倍给,我们农民有钱。 城里以前也这样做。 但城里女孩受过良好教育,有独立思想,她们不停反抗,导致这股风狠狠地吹去了农村。 农村女孩也读书,但声音还小,无法反抗大家长,即便朝廷有政策,家长里短的事,也没法让官员评断。 城里人娶不到媳妇,农村人能娶上媳妇,矛盾又来了。 但是,随着农民一代代开枝散叶,家里的土地,根本养活不了太多人口的,更别提娶媳妇了。 为了逼迫无地的农民移民,中枢对没有土地的农村人,进行黑户处理,在户籍上填写成黑户。 要求没有土地的农村人,要么移民去新地,要么在工厂里掌握一项技术,成为熟练工,经过考核后,才能更改户籍。 这直接造成,农村劳动力大面积外流,移去外藩。 不移不行啊。 工厂里的技术,是老师傅口耳相传的,只传自己徒弟。 城里人和农村人的矛盾,由来已久,这一代人是经吃过被农民工挤兑的苦的,所以他们敝扫自珍,绝对不把技术交给农村人。 这就造成了,近几年,大批无地的农村人,被迫移民去外藩的移民潮。 在家真的吃不饱饭了。 比方说,一家二十亩地,景泰九年时候分的,当时计划是三十年不变。 但现在已经是景泰五十六年了,四十七年过去了,刚分的时候,每家喜气洋洋。 这几年中枢又疯狂鼓励生育。 那么就造成了,二十亩地,三代人,男女加在一起上百口,吃不上饭。 一家家愁眉苦脸,数着米粒儿过日子。 要么移民,要么去学技术。 女人好说,怎么都嫁得出去,可家里几十个男丁怎么办啊?他们还得娶媳妇呢! 尤其外藩藩王说,到新地分媳妇,顿时吸引了几千万人外流。 也多亏了皇帝这几年在民间大肆征兵,并不断补贴农民,不然民间早就造反了。 从景泰四十年开始,朝廷在民间征兵数字超过了2个亿。 这才缓解了农村人地矛盾。 再加上农补,和精准扶贫。 民间再苦再难也能吃一口饭,家庭再苦也得供孩子读书。 截止到景泰五十六年,民间识字率达到了95%。 而完成三年教育的人口,达到了13亿。 完成六年教育的,人口在7亿上下。 九年教育,在2亿左右。 十二年教育的,只有4千万人。 也因为教育,百姓多少懂点文化,知道前面有明路,去了新地,就不用忍受人地矛盾了,有大片的土地,也有媳妇了,什么都有了,唯独没有老家了。 可这年代,老家还那么重要吗? 只要农民有活路,他们就不会造反,这也是皇帝对基层掌控牢固的原因,换做以前士绅掌控基层的时候,造反早就不断了。 从景泰五十年到景泰五十六年,这六年间,大明没有一个造反案例。 因为全民都能吃饱饭,不说全部过上好日子了,但大半人都能过上好日子,只要肯努力肯吃苦的人,都能过上好日子。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