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4章 鱼和熊掌想兼得的老皇帝-《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


    第(2/3)页

    “您现在去榕江,还能看见那家化肥厂呢。”

    老皇帝对排污标准太高了。

    像大明这种往初级工业化迈向脚步的国家,就不能考虑什么污染不污染的,先进了工业国家再说。

    可老皇帝是既想要工业化,还想要青山绿水,根本就矛盾嘛。

    等进入了工业化,之后再治理污染呗。

    朝廷官员也劝了很多次,都认为应该提高排污标准,没必要拿个标准,死死卡住民间经济发展嘛。

    可老皇帝就是不听,一意孤行。

    他是既想要经济腾飞,又想要青山绿水,我想富,但不能得病。

    “为何排污不合格呀?”朱厚煐问。

    “不靠海呗,没地方排污。”

    黎平知府也很无奈:“如果贵州遍地是工厂,贵州人口也不会流失这么多。”

    “景泰六十三年时,微臣上了奏疏,请求中枢改变排污标准,将投资放在贵州,贵州不想做农业省,想做一个工业省份。”

    “可中枢置之不理呀。”

    当着朱厚煐的面,他将自己的想法倒豆子似的说出来,这是最好的攀龙附凤的机会。

    朱厚煐在湖南做的事,已经传得人尽皆知了。

    所以呀,各地官员肯定要针对朱厚煐的心思,见人下菜碟呀。

    他想见贤臣,那么就安排贤臣给他见见。

    只要这位不要随便进入一个城市,一切就都可控,那么就得控制朱厚煐的行程,让他跟着地方的思路走,地方想让他看见什么,他就能看见什么。

    在黎平府这几天,朱厚煐待得十分舒服,和黎平知府严嵩交谈甚欢,他决定回到中枢,就向朝廷举荐这位大才。

    他很纳闷,老皇帝一向以慧眼识珠而闻名于世,怎么就没将这位大才留在身边呢。

    不过也好,被他网罗于手中,未来将是他的臂助。

    然而。

    就在景泰六十六年除夕当天,传来噩耗,湘阴知县畏罪自杀,死前留有遗书,将所有罪过扛起来。

    “殿下,您不必为这等事才烦心。”

    严嵩劝慰道:“这种杀人灭口的事,在地方时有发生,并非是了不得的大事。”

    朱厚煐也猜出原因了,可这时有发生,难道是说,只要朝廷来查,就会无疾而终吗?

    严嵩却郑重地点点头:“下官在地方几年,已经看透了。”

    “朝廷看到的地方,和真实的地方,截然不同。”

    “微臣也上密奏给陛下,奈何陛下迟迟没有回信,上了几次后,微臣这颗心也凉了。”

    朱厚煐辩解道:“陛下身体不好,从景泰六十年开始,密奏就转交给废太子了,所以陛下并不知晓。不过,我皇祖父继太子位后,必然大刀阔斧改革,一定会厘清地方,让朝廷看到的地方,和真实的地方,一模一样。”

    严嵩其实没多大信心。

    年轻的严嵩,还没彻底被权力同化,还是个为官清明两袖清风的廉吏。

    人会变,同样,权力会腐蚀一个人的。

    朱厚煐知道,湘阴事怕是无疾而终了,根本没法查了。

    不过,能在黎平府结识严嵩这样的人物,算不虚此行了。

    京师也在过年。

    朱见漭阔别三十年后,第一次在京师过年。

    他还记得,他未出京时,有一年过年,他爹让人画了一副全家福,当时全家人都在,一个不少。

    有照相机后,老皇帝每年都会在大场合照一张照片留念。

    今年也不例外。

    吃饭时,照相师傅照了一张照片。

    照片中的老皇帝身穿兖龙袍,和朱见漭对坐,正值说笑之时。

    这个姿势,摆了近一个小时,才拍摄成功。

    朱见漭不喜欢拍照,就是因为拍照时间太长,太熬人了。

    不过,今年他跟他爹一边说笑一边拍照,还好一点。

    “煐儿看到的,就是朕一直想看到的。”

    “奈何,朕每次派人去暗访,要么被搪塞回来,要么被人贿赂,回来说话颠三倒四的。”

    “这次煐儿看到的好啊,他是有能力继承这个庞大的帝国的。”

    “两湖,问题都这么大。”

    “你想好怎么处理了吗?”

    朱祁钰抬眸问。

    “您放心,儿子心中有数。”朱见漭还在和谈妃说笑,说得都是他儿时趣事。

    “说说,你想怎么处理?”朱祁钰有点好奇。

    朱见漭喝了杯酒,笑着说:“爹,您知道儿子喜欢打什么仗吗?”

    “跟你老子说话还卖上关子了!”朱祁钰笑骂他一句,让他少喝点酒。

    “儿子最喜欢打围歼战。”

    “指挥大兵团作战,在平原上消灭敌人有生力量,那才叫爽!”

    朱见漭笑嘻嘻道:“像湖南这点破事,最多算打兔子,还不值得儿子出手。”

    “只要中枢不动手,地方见风使舵,就会知道中枢的态度,然后愈演愈烈。”

    “他们会认为儿子年老无力,徒有虚名罢了。”

    “就让他们再疯狂一点。”

    “把事情捅大了。”

    “儿子再来个一网打尽!”

    “湖南一个省没意思,要打,就把南方所有省份,一网打尽!”

    “朝廷不缺官员,更不缺权贵,全杀了,也无妨!”

    朱见漭还在笑。

    这话别人说,朱祁钰不信,但老四说,他信。

    “那朕拭目以待。”

    朱祁钰发觉自己凉了很久的热血,重新被点燃了。

    “您就吃好喝好,等着看好戏吧。”朱见漭笑得很轻松。

    “看伱这自信的样子,可是发现什么好苗子了?”朱祁钰问。

    “爹,您这翰林院里,可是卧虎藏龙啊。”

    朱见漭也不瞒着:“儿臣在翰林院,发现个改革奇才,叫张璁,他八次进士不中,考上后,一直在翰林院养望,颇有能力。”

    “张璁,朕记得。”

    朱祁钰点点头:“还有吗?”

    “编修蒋冕、经筵讲官贾咏、监察史夏言、东宫讲读毛纪,您觉得这几个人怎么样?”朱见漭笑着问。

    “眼光不错。”

    朱祁钰笑道:“但这几个,都是有刺儿的,得好好磨砺一番才能大用。”

    “爹您眼光最毒辣,儿子也是这样想的。”

    朱祁钰轻轻点头:“用人啊,是一门大学问,但你当了三十余年皇帝,这一点不用朕教。”

    “但你要记住,用人就信人,你一个人的能力终究是渺小的,得用朝臣为你治理这个国家,用好他们,就是你的臂助。”

    “老四,你能力朕知道,你的心胸朕也不担心。”

    “朕担心你会自作聪明,被人抓住这个弱点,后果不堪设想啊。”

    这话宴席上其他人不理解。

    但朱见漠却凝重地点头:“爹,您放心吧,儿子晓得。”

    “无论何时,都要保证头脑清醒。”

    朱祁钰又指了指自己的椅子:“这,才是最重要的,保住它,其他的都会有的。”

    “儿子晓得。”

    一顿饭吃完,老皇帝心情不错,引领着出去看烟花,宫中紧张的气氛终于一扫而空,恢复喜乐的本色。

    正月初六,朱厚煐从黎平府出来,乘坐火车去贵阳。

    贵阳,是贵州最大城市,人口1200万,目前只是一线城市,却是一线城市中垫底儿的存在,也是特大城市,也是特大城市中垫底儿的。

    经济学家分成超级大城市、特大城市、大城市、中型城市和小城市,五个等级,按照人口、经济规模来统一划分的。

    今年贵阳最火的是,自来水厂。

    甚至,北京用的自来水,都要用贵阳一家公司的专利,作为该公司的本部,肯定是全世界第一家接自来水的城市。

    贵阳一共有三家自来水厂,每天都会引来上万游人的围观,已经成为一道风景线。

    朱厚煐都去看了一眼。

    宫中就有,但他没注意看过呀,反而在贵阳看得津津有味的。

    贵阳还有大明规模最大的两家药厂,贵阳药厂和哈尔滨药厂。

    贵阳药厂,本来是宫中独资,后来规模不断扩大,吸纳了大批股份进来,如今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药厂。

    当初,老皇帝构想中的贵州,茶、酒、药,成为贵州的支柱产业。

    贵州的茅台、习酒、珍酒、董酒、鸭溪窖、湄窖酒等等几十个品牌,全都畅销国内外。

    这个世界上,不喝白酒的国家,只有法国和德国,像维京人也在喝白酒,英国人本来也不喝白酒,但被淮王祸害之后,也开始借酒消愁了,肯定得喝白酒啊。

    像英国、荷兰这样的大明产品倾销地,是大明卖什么他们用什么,大明不卖,他们敢用?

    就连捷克斯洛伐克,都已经在接受白酒中。

    洋酒那个东西,真是狗都不喝。

    真正火爆,是夜店带起来的,调酒后足够美艳,口感未必多好,颜值高啊,所以这东西火,但在家里一般没人喝,纯粹为了装比。

    这种洋酒,是为了跑船才喝的,为了补充维生素,后来逐渐成了高端。

    调酒后喝的也不是酒味,而是气氛,所以洋酒喝得是浪漫,不是本身的酒。

    作为世界上的饮酒大国,大明每天会消耗掉25亿公斤白酒,每日消耗240亿公斤啤酒,其他酒液消耗在300亿公斤左右。

    这个数字,太恐怖了。

    也造成了,大明是车祸频发的国家,有记录的车祸,一年发生200万次,每年会有3万人丧生于车祸。

    不止国内,全世界每日都会消耗掉巨量的酒液。

    最畅销的是啤酒和葡萄酒,其次是白酒和洋酒,最后是果酒。

    景泰五十六年时,中枢曾倡议戒酒。
    第(2/3)页